一、现代城市规划下的街道现状
随着城市建设一直不断的进行,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也不断地有许多思想和理论出现。可纵观城市的现状,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矛盾,没有一种全新的理论能够完全解决目前城市中的弊端。今天,城市功能主义的弊端日益凸显,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思想遭到越来越多的诟病,措辞最为激烈的莫过于简.雅各布斯所说的“……他们面对的是他们根本不甚了解的复杂现象,却试图用一种伪科学来加以应付。城市改造和规划……经年之学和数不胜数的微妙复杂的教条原来却建于一派胡言之上”。
现代城市规划给城市街道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首先,在交通为主导思想的影响下,街道的功能已纯粹化为交通功能,人的活动让位于机动车辆的穿行;其次,街道空间合理尺度的破坏。街道为了满足城市交通的需要,原来的适宜和和谐的尺度已很难是规划者眼中考虑的重要因素。街道在巨大的尺度下显的冷漠、孤立;再次,街道作为城市的肌理遭到破坏。宽阔的现代街道割裂了城市由历史上延承下来的城市形态和肌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公共空间的魅力也在逐渐的丧失,街道的活力逐渐趋于湮灭 。
二、创造城市街道活力的条件
1.街道环境与活动之间的辨证关系
建筑环境的一个基本目的是建立人们的生活秩序,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环境的质量是通过人们在其中的活动展现出来的,它不仅依赖于环境元素本身的属性以及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取决于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建筑环境应当是人们生活需要的产品,是人们介入环境的基本条件和保证。另一方面,建筑环境又应当是艺术品,具有感染、鼓舞和激动人心的力量,具有增加人们活动强度、丰富人们生活经历和揭示人们存在真理的功能。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之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辨证关系,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是前者的内容。综合起来,创造城市街道活力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营造空间形态良好的街道场所,这活动赖以发生的容器;二是容器中人们的各种生活和行为活动要丰富和多样化。如果能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就可达到实现城市街道活力这一目标。
2.街道活力空间的营造
街道作为线性空间,在空间整体形态上体现出连续性和方向性的属性。营造具有活力和人性化的街道空间,必须将街道空间作为整体来进行设计。
(1)空间连续性设计:连续性是街道整体性形态的一种表现,是由于街道各个空间联系起来而形成一种延续的空间组织和秩序感。城市街道的空间连续性是人们感知城市整体意象的基础,凯文•林奇强调“可识别的街道,应该具有连续性”。街道空间的连续性可以通过街道两旁的各种元素的空间和形态的延续性设计来实现,如建筑布局、建筑界面设计和色彩、绿化形式、街道设施等等。
(2)空间方向性设计:由于街道是线状的空间,提供了一种空间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的加强会使街道空间呈现明确的方向性。街道上的行人需要明确方向,或者说行人是在街道上的行走中选择方向来通往目的地。街道的方向性对人们在城市中准确判断自己的位置而不至于迷失方向有很重要的意义。
3.街道活动
街道的活力是在各种街道场所中的人进行的多样性活动而产生的,街道功能的多样性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街道活动,进而产生了街道活力的多样性。来到街道中的不同的人们,大人,小孩,年轻人,老年人,各自都带着不同的出行目的:有办公的,有做买卖的,有休闲的,有购物的等等,不同人们在街道中的这些活动都构成了街道活力的一部分。街道活动要长久的维持,必须得到支持。
(1)是空间对行为的支持。特定地段的空间形式、地点和特征会吸引特有的功能、用途和活动,行为也趋向于在最能满足它要求的场所。空间和行为的相互依存性(Interdependency)又称为行为支持(Activity Support),是形成街道活力的重要因素。如街道两旁的建筑底层面向街道的方向最好能架空,不管何时,在街上活动的人们都能不担心天晴或下雨与否,也不必担忧暴晒过度。
(2)是街道活动之间的互相。街道中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表面似乎是互相独立的,实际上各种活动之间存在相关性。街道活动之间的关联性越大,街道也能越获得场所气氛和活力。街道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进行活动的人,一种是观看别人活动的人。很多情况下是别人的活动吸引了周围人的参与。这是行为之间的互相支持。综合性的功能会增加活动的相关性,连接成为行为节点,所以街道设计要注意到这些活动之间潜在的相互支持。
三、城市活力街道的设计对策
1.街道空间与城市空间整体设计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在我们的时代,近代建筑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创始人们能生活的空间。要强调的已不再是外壳而是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城市组织结构的连续性。作为建筑围合而成的街道空间,同样是城市空间结构组织的延续。
“整体设计”思想不仅在形体层面上有意义,而且在心理学和社会层面上同样有意义。从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观点来看,人对城市形体环境的体验认识具有一种整体的“完形”效应,是一种经由若干个别空间场所和知觉元素体验的叠加结果。这种人们对空间的使用感觉要求街道和城市在空间使用感觉上具有连续性和互相关联性。
街道空间离不开城市空间这个大的背景而存在,城市空间和场所是街道的大环境,研究分析街道空间,有必要从街道自身所处的形体环境出发,结合道的特点进行整体设计。“十次小组”认为街道作为城市生活组织的媒介,是环境的主要发生器(Generator)。街道是城市的一种过渡空间和场所,因此街道空间和其它类型的城市空间存在相互衔接和关联的空间关系,也必须将街道空间和这样的空间结合起来设计,共同形成一个空间形态完好的城市。
2.街道的空间尺度和比例设计
(1)街道空间的尺度
尺度是表达空间意义的一个普遍且重要的因素。尺度内涵丰富,不仅表达了空间和实体形态本身的度量,还反映了实体与空间、实体与人、实体与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尺度能决定街道的外在形态,影响街道空间质量,如空间的完整性、舒适性等等。尺度还能影响使用者人的各种行为活动,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如行走、感官、判断等等。
街道水平距离为空间尺度的首要构成因素,研究表明,不同距离的物体给人产生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反映各异。于街道空间来说,20m是一个比较适当的横向尺度,10m或小于10m则能产生亲切感。过大的街道距离则会产生疏远和排斥感,导致空间冷漠,这是现代城市许多街道的通病。
街道空间的垂直高度比街道的水平距离更能界定街道空间的围合性。街道空间这一维度主要通过街道建筑等实体来实现。实体的高度(H)与水平距离(D)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决定了街道空间的形式和构成。不同的高度与水平距离关系能导致不同的视觉效应:当D:H=1时,既垂直视角为45度时,观察者能看清实体的细部;当D:H=2时,既垂直视角为27度时,观察者能看清实体的整体;当D:H=3时,既垂直视角为18度时,观察者能看清实体的整体及其背景;适宜街道空间的尺度是依靠街道水平距离和垂直高度之间关系的营造,并借助人的视觉、心理等诸多要素共同来实现的。
(2)街道空间的比例
前面论述到街道空间水平距离与垂直高度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决定了街道空间的形式和构成,这种关系可简单化为一种比例关系。芦原义信著述到: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加,街道空间会产生扩大远离之感;当DH〉2时,街道空间产生宽敞之感;当DH=1时,街道空间的宽度与高度存在协调匀称之感,小于该比值街道会显得狭窄起来,显然DH=1是空间性质的转折点。Allan B Jacobs经过研究,也提出了四分之一原则,即位处街道一侧人的视线转向街道对侧呈30度水平视角,当对街的建筑高度与水平视距的比例关系为1:4时之内时,街道空间呈良好的围合感;当比例达1:2时,街道空间产生强烈的界定感;当比例大于1:5时,空间界定感将消失。过宽的街道,应在街道中间设置适当的物体将空间的进行重新分化,如绿化、雕塑、构筑物等,使街道空间有适宜的比例关系。现代高层建筑的介入,对街道的尺度和比例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需要有良好的城市设计,对建筑高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使街道空间得到“有效界定”,以尽量降低高层建筑对街道空间的影响。如旧金山城市设计对街道建筑的处理规定,建筑基座部分的街道墙应采取檐口处理方式,高层建筑的基座高度与街道宽度之比控制在0.5~1的范围内,并做凸脚处理以形成有效的空间界定,线脚以下强调人的尺度。
3.街道设施和绿化设计
(1)街道设施设计:
街道设施对于造就良好的街道空间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空间氛围和品质上对营造街道的活力进行支持,属于街道设计细部的环节。街道设施设计涉及的内容广泛:
(a)功能性较强的街道设施设计:包括座椅、路灯、电话厅、垃圾箱、候车亭、无障碍设计等等。街道的这些功能设施是保障街道生活的重要硬件。
(b)景观和艺术欣赏性的街道设施设计:包括草地、花坛、喷泉、雕塑、艺术铺地、艺术画、广告等方面的设计。这类设施有足于营造街道的人文气氛,增加街道情趣,是形成街道景观、视觉趣味和街道审美的关键因素。
(c)视觉信息性街道设施设计:包括交通指示灯、路标、布告栏、门牌等。该类标志系统设计,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起引导作用,有助于城市环境意象的形成,有利于人们辨别街道的方向和城市方位。
(d)空间限定性街道设施设计:包括栏杆、围墙绿篱、路障、各种隔离物等等。上述设施主要用于规范公众的行为,保障交通的顺畅,保护人身安全。街道的各种设施之间并不是孤立的简单的街道构成元素。这些设施应该是从属于街道该整体,其内容、形式、布置等方面都是为完善街道的功能和美化街景而设计。街道设施要充分考虑人们实际的使用和需要,作到人性化设计,和街道的其他因素共同达到创造街道活力的目标。
(2)街道绿化设计
城市绿化被形容为城市凭借呼吸的肺。绿化不仅能净化空气,有利身心健康,还能美化城市自然环境,增添城市生机。心理学家指出,大自然的绿色在人的视野中达到75%绿视率时,人的精神较为舒适,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所以,好的绿化设计是街道环境营造的一个重要环节。街道的绿化设计主要包括行道树、街道绿地等方面。
(a)行道树设计:行道树是街道上最容易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街道特征。行道树能对街道空间进行有效的限定和分割,能有效的改善街道品质,而且设计和实施相对简单。在具体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城市自然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如罗马的许多街道采用松树,佛罗里达的海滨城市多栽植棕榈树。,深圳街道上椰榈树则体现南国的风光。
(b)街道绿地设计:行道树是“线”状的街景,而绿地则是“面”状的自然街景。同样能有效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和街道。由于绿地的占地面积有大有小,在具体设计时,对不同的地段、环境和不同性质的临街建筑,应采取不同的设计形式。进行绿地设计时,植物多采用常绿和花期长的品种。树木也应考虑不同的搭配,如高度、色彩、形态等方面。还可布置多样的花坛,结合雕塑、喷泉等街景,共同形成瑰丽多资的街道景观,创造魅力独具的城市自然和艺术风貌。
四、结语
现代城市规划下的街道活力的贫乏,构成了城市生活逐渐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很多的理论家和规划师开始慢慢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做出了努力,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和改造的项目有所体现。可是街道作为城市有活力场所的实现,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和支持,包括经济、政府、公众、技术等等方面。要实现街道活力,是一项艰辛和需要付出诸多努力的任务。
(作者单位:410082湖南大学建筑学院;2006.4)
主要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 出版社,2005
[2]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3]克利夫.芒福汀著•街道与广场•中国建工出版社,2004
[4]芦原义信著•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工出版社,1975
[5]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工出版社,1999
[6]王建国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7]王鹏著•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