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四川省花卉协会-E花木四川省花花协会 » 花木资讯 » 病虫防护 » 鸡冠花叶腐病病原鉴定

鸡冠花叶腐病病原鉴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16  浏览次数:194

在荷兰园的凤尾鸡冠花 Celosia cristata L. 叶上出现褐腐病。为此对病害症状、病原菌形态进行了描述,对病原物进行了分离、培养、鉴定。为病菌来源,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1 病害症状
    主要侵染叶片,初期叶片上产生近圆形褐色病斑,有同心轮纹,边缘微突起,直径2~3mm。后期病斑合并成片,变为黑褐色,腐烂干枯死亡。空气潮湿时,病部生白色丝状物。接近土表的叶片发病重,病株率达60%。
2 病原鉴定
    镜检叶片上的白色丝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无色,分枝,柄1~4个隔膜,长165~260m,初次分枝无隔膜或1个隔膜,11~25m×3~6m,第二次分枝无隔膜,11~18m×3~4m。产孢细胞桶形,无色,12.4~18.9m×3.2~5.4m。不育的丝状体无色,1~3个隔膜,189~258m×3~3.2m,其上顶生1个狭窄的棍棒状的泡囊。分生孢子圆柱形,两端半圆形,无色,1~3个隔膜,67.5~81.0m×5.4~5.9m。
 寄主:鸡冠花 Celosia cristata L.  
产地:昆明世博园荷兰园  1998.9.14.   MHYAU 981003  
将病组织分离,经表面消毒后移至PDA培养基上,2天后长出白色菌落,6天后长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经测定其形态大小和自然感染的病菌相似。其培养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至盆栽的鸡冠花叶片上,用塑料袋保湿36h后,叶片上出现相同的症状。
3 结果与讨论
柱枝双孢霉属(Cylindrocladium)共报道了22个种和一个变种[1]。本菌与上述已知种进行形态比较,最符合柯氏柱枝双孢霉原变种的特征,并经接种试验证明,引起鸡冠花褐腐病的病原是柯氏柱枝双孢霉原变种Cylindrocladium colhounii Peerally colhounii,国内未见报道,病菌很可能是栽培时带入。
柯氏柱枝双孢霉原变种Cylindrocladium colhounii Peerally colhounii 的有性态为柯氏丽赤壳原变种Calonectria colhounii Peerally colhounii[1]。此次在鸡冠花叶上和分离培养中未观察到有性态。
据Peerally A. (1972)[2]和Rossman(1983)[3]等报道,该菌在毛里求斯、澳大利亚、印度等地除危害茶树外,还危害花生、大叶桉、红千层、无花果等植物,造成严重的叶斑和湿腐。另据姜子德、戚佩坤报道(1997)[4],华南地区近几年从台湾省引进的花卉植物匙叶天南星上,出现褐腐病,通过鉴定为柱枝双孢属的另1个种Cylindrocladium spathiphylli Schoulties et al. 所引起,病原菌是自台湾省随种苗引入。

刘云龙   何永宏(云南农业大学,昆明 650201)       魏正    曹云华   (云南出入境检疫局,昆明 )
分享与收藏:  花木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