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荆子又名京子、蔓京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以成熟果实入药。有散风热、清头目的功效;治感冒头痛、神经性头痛、头晕、两目胀痛、眶上神经痛、小儿惊风、肌肉神经痛、支气管炎、风湿等症。
蔓荆子是我国常用中药材。全国年需要60-100 万公斤,由于野生资源减少,人工栽培发展缓慢。近年产不足销,成为市场畅销货。主产江西、山东、安徽、浙江、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湖南、云南、贵州等地区。
蔓荆子属于落叶小灌木,株高2-3米以上。多分枝,直立。老枝灰白色,嫩枝略带紫色。单叶对生,卵形或倒卵形,全缘,有短柄,叶表面绿色,背面有灰白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花冠紫色、近唇形。浆果小,球形,嫩时绿色,熟时灰褐色。花萼钟形宿存,被复果实一大半,有特别香气,干后灰黑色,坚硬。种子4粒,灰色。花期6-7月。果熟期8-9月。
生态特性
多野生于海滨、湖泽、江河的沙滩荒洲上,适应性较强,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对环境要求不严。喜充足的阳光,耐高温,较耐旱,幼苗期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盐碱性较强。凡土质疏松,不积水的沙滩荒地、盐碱地均可栽种。但以土层深厚的沙滩荒洲上种植最好,在酸性土壤中生长不良。
整地繁殖
一、选地整地。选向阳的河滩、沙滩荒地、塘边、坡地、荒山、路边、房前屋后栽种。不必耕犁整地,可直接挖穴移栽。除育苗地外,不用作畦。育苗地选细沙地,每亩施圈肥1500-2000 公斤,捣细撒于地内。深耕21-34 厘米,耕细整平,做130厘米宽的高畦,按行距30-40 厘米开横沟,深约7厘米。播幅约13厘米,地旱时灌水,待水渗下表土稍干时播种。
二、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育苗移栽。
1、种子繁殖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用稍湿的细沙混合(果实与沙比例为1:2)堆放阴凉通风室内,次年3-4月取出播种。或播前选成熟果实在石板上搓去外皮,然后放到40℃的水中浸泡一昼夜,捞出稍晾,将种子撒于整好的育苗地沟内(每亩用种5-6公斤),盖人畜粪水拌合的草木灰和细土2-3厘米厚,然后盖草。播后,要特别注意淋水,一遇干旱,就会失去发芽力。经30-40 天左右,开始发芽,揭去盖草。苗出齐后,要注意扯草、追肥。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也可施尿素提高。培育一年,苗一般长到30厘米高左右,就可移栽。
2、扦插繁殖2-3月扦插,整地与种子相同。选用2-3年生、径粗0.5 -1 厘米左右的枝条,剪成长约30厘米的插条,上带2-3个节位。在畦上按行距33厘米开横沟,深约17厘米,每沟放插条约15根,斜靠沟壁一边,填土踩紧,再盖土与畦面齐平。半个月左右即可发根。插后要特别注意淋水,并行中耕除草、追肥等管理。培育半年至一年,即可移栽。条件较好的地方,也可直接扦插。
定植管理
一、定植。在春季发芽前移栽。选下过透雨或阴雨天进行。按行窝距各约0.7 -1 米挖穴,深约35厘米,先用堆肥与穴土混合均匀,然后将苗移植入穴内,每穴栽2-3株,填土踩实,再盖土稍高于畦面,淋足定根水。
二、田间管理。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3次。头次在春季发叶前,第二次在6月,第三次在冬季,并行培土。追肥在每次中耕除草后施用,初期以人畜粪水为主,促使生长快,分枝多。开花结果后,冬季可用过磷酸钙与堆肥堆沤后挖窝施,施后覆土。在植株封行以后,要及时打顶,每年冬季把徒长枝、枯枝及已结果的枝梢剪去,促使多生短果枝,提高产量。
病虫害防治
一、吹绵蚧。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于幼枝、嫩叶及幼果上吸取汁液,严重者可导致全株死亡。防治方法:①勤松土除草和修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可减轻危害;②冬季喷洒8-10倍松脂合剂,杀死越冬虫口;③发病期用40%乐果乳剂1000倍液喷洒,最好于孵化期防治。
二、菟丝子。病原为日本菟丝子,为全寄生性种子植物,繁殖力很强。蔓荆树被缠绕后,吸取其养分,使叶色变黄,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时全株枯死。根据我们的防治试验研究,可采用以下方法治理:①播种前彻底清除菟丝子种源;②于菟丝子尚未开花前用6%的草甘膦250倍液喷洒。
采收加工
单叶蔓荆用扦插繁殖的定植1-2年即结果;种子繁殖的栽后2-3年结果。于8-9月果实由绿色变至黄褐色时即可采收,晒干或烘干,筛去枝梗,扬除杂质即成。亩产干果150公斤,高产可达250公斤,产值3600-7500 元。
产品质量
以身干,籽粒饱满,无杂质、无霉变为合格;以粒大、饱满,气味浓者为优质。
(记者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