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花卉报》刊登题为《科学化是否是风景园林的出路》的文章,引题写到“’风景园林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并将其作为首届’中国风景园林主编沙龙’的核心议题”。
文章摘录了当前风景园林行业权威刊物主编论调,自己并没有认真品各家学说。只是感觉既然看到这样的讨论,又接触几年此行,恰好又有一些自以为需要阐述的话说一说,从而也就草就了如下文字:
结论:风景园林是一门艺术性的科学,科学性是其立世的基本出路。
这几年我们关注过“园林”、“风景园林”、“景观”、“景观园林”……等等关于行业正名的讨论,最终是哪一个词汇概括和传达这个行业信息,变得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我们的眼球更多地转移到,“其”具体实施体,转移到“其”实施引发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中。“其”作为一个行业已风然成长起来。
行业的成长、建立、成熟,需要依托各种技术手段,而技术的依托更多的是科学。一处景象的呈现,在最初筹划时,会依托人(设计师)的主观意念作各种假设、遐想,使其由抽象到具象、由主观意象到客观形象,这样的雏形完成过程又是艺术的加工过程,是其艺术性的突出表现。之后完成的作品会经阅千万人带着主观意念去评判、欣赏,进行个性的艺术加工。
这好比雕塑。在我们提到“雕塑”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它是一门艺术。这是就其前期创作过程及后期欣赏中艺术性凸现,给我们造成的影象。如果我们具体到“雕塑品”形成实体的过程,技术的因素在这其中又要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比如锻造。
风景园林从宏观概念上去解读,也算一件艺术品,但如果结合了功能性要求,从个体的、人的使用层面上解读,其宏观的艺术性更多的会被其承载的功能特性掩盖,而功能性的建立是需要依托科学的理论、技术手段的。
始终以为艺术是用来享受和欣赏的,科学是艺术的载体,是构成物体艺术性必然的依托。
现在来看看当前我们行业在建立、成长中出现的杂音集中在什么地方?最简单的例子,行业教育的争议,以及毕业生能力与行业期望值间的矛盾。
我们的教育科目设立一直在寻求特色、寻求与社会需求接轨,特色是什么?是基于行业特点的,风景园林的特点集中在哪里?鲜活的植物题材以及涉猎广泛的行业交叉。这些东西从教育角度的理论教授看,需要更长的教育周期(比如改4年为5年或者更长一些),需要更为严谨的生物、土壤、植物、建筑、水文、气候、地质、人文……的把握和积累。为什么是这些而不是色彩、构成、艺术表达和传达?色彩、构成、艺术传达和表达,属于艺术层面的基础教育,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如果说我们的专业教育停留在培养“工具人才”的高度,其存亡问题也就该提到日程了。风景园林是一个蓬勃的朝气行业,社会需求怎样的人来支持和推动这个行业健康向上的发展呢?能够把握和解决现场问题的综合类人,这些人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文”能通晓客观实体承载的艺术性及文化性,“武”能给这些艺术性、文化性建制一个恰当的客观载体。这个“恰当”载体的建立则是权衡各方科学性的评判及依托于科学技术的。而我们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我们的行业教育给我们社会提供的却是半成品,甚至不合格产品。什么原因?这些准人才缺乏科学的融会和贯通,或者讲缺乏科学的概念。他们的成长路途太狭隘与平坦。他们受困与社会约束、受困与教育体制、受困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我们的后续力量状况是这样的,我们的行业又怎么能不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呢?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材料、先进的技术……
我们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我们也在呼唤关注我们的人文、地域特色,同时我们也在说学习外界先进的也就是科学的理念,这一切呼唤传递的无非是“科学”,“科学性”的建设我们的行业,科学化是我们风景园林的出路。
我们需要科学化的理论、数据、头脑来给我们行业的迅速扩张减速,需要它来更理性的看待和引导我们行业的发展,更需要科学化来指导和推进我们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