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心目中,“第一”往往与进取、拼搏等词相关联,但并不是所有的“第一”都应该是我们所追逐的目标。
20世纪是全球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世纪,它见证了众多“世界第一”的诞生,也见证了世界最高建筑的频换更替,而且这种更替的速率和时间也越来越短,这在诉说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展示着一个城市亦或一个国家面对世界的态度。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促使了某些热血沸腾的决策者开始放眼世界,将世界“第一”的头衔争取过来,于是就有了上海金茂大厦、台北101大厦和即将建设的“上海中心”,而这股风潮还在不断感染着其他的领域。
近日,海南为了发展旅游而准备耗近10亿巨资兴建世界上最高的摩天轮,消息一出,引来了众多争议,批评、反对之音则占据了主流。
有人在评论中批评说这是一种豪不理性而且资源浪费的行为,同时,还有人认为这种大的城市决策更应该听听百姓的声音,应该加强公众参与的作用。所有的这些都反映了我们更多人已经从先前的盲目崇拜发展到理性的看待一些社会问题,这是一种中国人素质进步的体现。那么我们应该到底如何发展来更好的促进海南旅游呢?在此,笔者有两点建议:
首先,应该加强城市便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人们的主人翁归属感。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的命脉,与人们的吃、穿、住、行密切相关,而这点最基本的需求却受到很多城市决策者的忽视。
北京市借奥运之机,大力发展了城市基础便民措施,让人们的归属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现在,北京市民出行的便利了、环境改善了、城市的公共便民健身场所也多了,所有的这些都让如今的北京市民真切的感受到城市对于他们的真实意义。只有归属感增强,人们才能更好的工作,以更高的效率和饱满的心态来面对工作,从而创造更高的价值。
正如电视《大染房》里面陈受亭对待员工时一样,他没有采取苛刻的态度,而是重视有用的人才,并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从而让他们有种主人翁的心态。当看到自己的厨师没有给予员工很好的伙食待遇时,他强调厨师要多买肉,让员工吃的高兴了,他们才会以更高的效率和激情来工作,从而创造的利润要比你原来从节省那几块肉要多的多,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却蕴涵着很深刻的内涵,这种理论同样可以应用到我们的城市建设中来。
另外,挖掘城市内涵,塑造城市品牌,促进地方经济腾飞。就在前一段时间有媒体报道,中国有183个城市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这是一种心欲膨胀的表现,这也是一种很危险的盲目自信。
在中国很多人的心目中,所谓的“国际化”也许就是高楼林立的混凝土森林,就是所谓某某城市建设方面世界第一的狭隘思维,于是很多地方城市纷纷推倒旧建筑而建设形式各异的新建筑,于是也就出现了中国“短命建筑”的奇怪现象。其实,一个“国际化”的城市首先应该是一个让生活其中的人有一种归属感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富有文化品位、内涵并经得住历史检验和积淀的城市,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以平和姿态面对世界的城市,所以,简单模仿的国际化大都市是经不住历史考验的,也势必会受世人所遗弃的,因此,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就应该从自我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经历所形成的“基因”中寻找突破口,只有这样,建设的城市才可能是一个富有文化、历史,且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城市,长此一往,我们的城市形态才会更丰富,让其他地区准备外出参观、旅游的人有更明确选择你的理由。
长城不是一天垒起来的,而“罗马”也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因此,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也不可能在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内完成,它需要我们合理的规划和足够的耐心,也许会花费十几年、几十年,甚至需要几代人为之付出努力,正如现代国际化水城威尼斯则是由威尼斯人耗费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才赢得世人的目光。
“世界第一”只是一种称谓,一种观念的取舍。正如历史的车轮永远不可能停歇一样,所有的“世界第一”都只是暂时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你、我也都将逐一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者系景观中国网主笔,专业城市评论员。
景观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