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7%,令人惊叹的森林覆盖率;679.5万公顷,不断扩大的森林面积;5.53亿立方米,持续增长的活立木蓄积量。这组数字为黑龙江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和林地面积“四增长”添加了生动注脚。实实在在的发展为恢复森林生态功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重要的森林生态屏障打下了坚实基础。
生态·构筑绿色长城的根基
生态,是人类生存的根基;森林,是生态安全基础的保障。大兴安岭生态建设的第一要务就是保护好森林资源,创造更大的生态价值。
作为全国四大国有林区之一的大兴安岭,横亘在祖国东北部边疆,不仅是东北乃至华北的重要天然屏障,更是中国北方的绿色长城。
作为黑龙江、嫩江两江源头,大兴安岭林区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确保我国主要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的重要区域,10余年间累计创造生态价值2.7万亿元。据专家测算,由于生态的快速恢复,每年仅纳碳、贮碳、制氧、涵养水源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就高达1163亿元。
十年天保工程的实施,务林人实现了由砍树人向护林人的历史性转变。
大兴安岭林区人围绕“把资源管起来,让百姓富起来”的国有林区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大幅减少木材产量,大抓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通过森林植被恢复、森林后备资源培育等五大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目前,大兴安岭林区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国家级生态功能示范区。
调整·发展战略的加减之道
大兴安岭林区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不是偶然的。
“十一五”期间,大兴安岭主动减产,累计减少经营性消耗396.24万立方米。通过实施殡葬改革、砂金禁采和以煤代木,累计减少木材非经营性消耗502.5万立方米;通过开展林地专项治理等措施,收回林地315公顷,退耕还林9080公顷。特别是2009年以来,大兴安岭抢抓国家中幼林抚育补贴试点机遇,全力抓好森林抚育,职工生产季节月增收2900元。
“十二五”期间,大兴安岭木材产量分3年调减到位。林区木材产量由天保一期工程的每年214.4万立方米,调减到每年56.5万立方米,调减157.9万立方米,调减幅度达73.6%。其中,2011年调减到72万立方米,2012年调减到64.3万立方米,2013年调减到56.5万立方米。
进入2014年,大兴安岭林区放下斧锯,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实施封山育林。
据统计,2013年,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679.5万公顷、5.53亿立方米、81.37%,分别比天保工程实施前增加31.04万公顷、3978.51万立方米、3.72个百分点;林地面积由2012年末的799.33万公顷,增加到现在的808.51万公顷,增加了9.18万公顷。
科技·支撑森林经营的脊梁
科学经营森林,是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集约经营,目的是保护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要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和谐美好,就得让“存折”实现快速增值。
营林造林,植树绿化,是大兴安岭实施天保工程的战略重点。多年来,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资源总量,实现林地生产力最大化,是大兴安岭林区让“存折”尽快增值的积极手段。
为尽快恢复森林生态功能,丰富生态功能区物种的多样性,大兴安岭林区通过科学选育,增加了森林植被,丰富了生物物种,优化了森林结构,减少了水土流失,有效遏制了生态恶化的趋势,环境状况日益改善,生态效益愈发明显。
在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进程中,大兴安岭林区加大营林造林工作力度,重点实施了森林植被恢复工程、森林后备资源培育工程、“两江”流域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森林防火工程五大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2006年-2011年,全区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9.2万公顷,其中火烧区森林植被恢复2.99万公顷、退耕还林3696.67公顷。
截至2011年,全区累计完成中幼林抚育补贴试点工程36.39万公顷,促进了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保护·完善管理体系的利器
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上,大兴安岭林区先后建立了9个省级以上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了森林、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经过积极努力,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已经正式批准嫩江源头为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并纳入全省4个试点单位之一,该区总面积203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24.36%。
大兴安岭还加大了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的保护监管力度,构建起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2012年,全林区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面积4.31万公顷,无化学防治,无公害防治率100%;林业有害生物应施监测面积102.8万公顷,实际监测101.92万公顷,监测覆盖率98.7%;预测发生林业有害生物11.78万公顷,实际发生12.04万公顷,测报准确率为97.8%;应施种苗繁育基地产地检疫7380公顷,实施检疫7380公顷,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成灾率为零。
以提高森林质量和覆盖率为目标,以森林改培补植补造和绿化为重点,林区2012年完成森林改培补植补造20万公顷,义务植树102万株,村屯绿化337.33公顷。强化森林管护,管护森林面积780万公顷。10年间,完成中幼林抚育任务183.93万公顷,完成森林改培66.66万公顷,完成人工造林6.67万公顷。
林下·挖掘林业经济的宝藏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林区当前和今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是推动林区转型发展的战略之举,目标是初步形成以原生资源采集为主,人工种植繁育为辅,同步发展精深加工的林下经济产业化格局。
合伙承包林地,养殖林蛙、肉牛、獭兔,采集野生浆果、药材,发展森林鸡、森林鸭,一年收入数万元。近几年,阿木尔林业局兴安林场的老职工王军忙得不亦乐乎,“林下资源经营改革让我心里有了底,我这个不起眼的林庄,简直就是一座金山!”他深有感触地说。
黑龙江大兴安岭是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广袤的原始森林内野生浆果、黑木耳、蘑菇等林下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13年3月末,全区共落实野生蓝莓、红豆和偃松等主要利用资源转让面积42.41万公顷,完成年度转让计划的100%。6705户职工参与转让承包,转让地2964块,转让承包预收入约459.4万元。为鼓励和扶持规模加工企业发展,专门预留3.55万公顷作为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允许企业经营承包。为增加生态旅游项目,还专门在加漠、呼阿等主要公路两侧安排0.76万公顷,作为野生蓝莓旅游观光采撷园进行管理。
2012年初,大兴安岭林区坚持“全员、全部、公开”的工作原则,将林下资源承包经营工作全面落实。
一年多来,大兴安岭地区投入贴息贷款5933万元,已建成示范基地236个,探索9种林下经济模式,重点发展蓝莓、食用菌、北药等五大产业。这些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给职工群众吃了定心丸。地块定人、资源定主、管理定责、职工定心,为发展林下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积极开展林下资源承包经营,林区林下资源得到有效管理,林地得到了综合利用。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了大兴安岭林区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013年前11个月,全区林下经济五大产业实现产值29.89亿元,比上年全年增长97.75%。落实承包面积466.5万公顷,占适宜承包面积的77.71%;参与人员40773人,占林业在岗职工66.8%。各县(区、局)累计投入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