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顾名思义:“公”即具有公有、公共、大众的属性;“园”即具有区域、地段、环境的属性。公园的本义是人们休闲、游玩的地段或区域。纵观现代史,公园又大致分为私家园林,则以皇家园林、贵族园林为主,彰显帝皇、贵族的豪奢;现代园林则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主,其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改善人民身心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集生态环境教育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园林或城市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
当时间进入21世纪,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地球环境更加引起全社会关注之时,人们聚居的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备受市民关注。环境质量一跃成为衡量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准。生态产品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产品。而园林绿化就是决定环境质量的第一要素。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则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日益关注。以上海为例,城市绿化已由解放初期人均面积的一双鞋,逐步增加到一张报、一张床,按规划要求到2010年,达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园林绿化工程是在一定范围的地域内,运用园林绿化的工程技术和不同风格的艺术手段,通过对特定地形的改造,加入园林小品及绿化材料等造园因素,创作而成的一种和谐、美丽的环境境域。我通过学习、研究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园林绿化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大绿量为主的生态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城市绿化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是高效益的经济活动、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高效率的基础设施、高水平的生活质量、高度灵活配套的社会协作和服务体系。而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这个有限的人民居住空间里,尽量多地设置绿地,尽量多地增加绿量。使有限的绿地面积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落实和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日趋重视,而生态环境质量与人们生活又有着直接关系。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增加城市绿地数量,是增加城市绿量的首要保证。绿色植物尤其是乔木类植物的除(滞)尘、消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功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绿色植物具有调节生态系统平衡的生理机理和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能使公园、小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的生态平衡得到保障。
关于公园、小区绿化的实施,应切实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统一规划。“要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明确规划指导思想,努力提高公园、小区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二是环境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步。环境设计与建筑设计“三同步”,即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检查验收。确保各类建筑平面、主体、色彩和风格对环境空间、绿化、小品、主要景观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以免相互不协调、不配套的弊端成为遗憾。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公园(小区)的绿化设计质量。在具体设计中,要重视自然因素,尽可能地使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相统一。使之与区域内道路骨架、建筑布局、绿化和空间序列协调。各类绿化要尽可能地利用植物品种的合理配置,使之成为近自然化,以确保植物群体的相互依存。四是要重视空间环境的适用性。各类空间有不同的功能。活动空间是供居民进行各种活动的场地,静止空间是供居民室外休息、交往、观赏用的空间。这两个空间要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去满足人的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环境质量和活动内容。
要增加绿地数量,政府就要依靠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保证城市达到一定的绿地率和公园绿地指标。核心公园、主题公园合理配置,街头绿地、庭院绿化、屋顶绿化随处可见,让绿色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二、坚持文化与景观的融和原则
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建设布局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环境的美化就是要满足人们对这种精神生活的需求。为此,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建设创意。
一是园林建设树种选择要科学。最大限度让人民群众置入美的环境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园林树木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随季节而五彩缤纷,香韵异呈。要与园林中的亭、台、楼、阁、雕塑、溪瀑、山石、路桥等相互衬托,呈现千姿百态的宜人景象,令人神往。要充分利用园林树木的美化功能,改造环境,欣赏大自然,赞美大自然。园林树木是植物要素乃至造园要素的主要要素。除上面所提到的要与有关建筑、小品相互衬托外,在造景配置上还要注重与水景、照明等艺术地配置。在植物物种配置上,注重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营造各种观赏价值高、改善和防护功能强的近自然植物群落,让我们的城市家园更加靓丽。
二是园林建设树木选择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身心需求。
园林建设的种类很多,与之对应的植物景观要求也就丰富多样。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出发,设计时必须遵循统一和谐原则。比如设计不同年龄层次人的活动区域,植物配置就应该抓住这个年龄层次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符合不同人的心理需求。如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其区域植物不宜用针叶类的或带刺、含有毒物质的植物。相反,可以选择一些健康丰富,而且观赏性强的植物,更易被少年儿童接受,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老年人活动区就要考虑该群体性格上更偏向于沉稳、安静,心灵上更渴望回归安详、宁静的状态。因此,要配置具有较高程度软化视觉、降低噪音、易于运动等特征的周围环境,尤其要选择一些保健类的植物,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不要用能引起程度较高的激动或兴奋的植物。
三是园林建设树木选择要坚持景观原则,营造出较强的艺术视觉。
园林建设要有精品意识,在追求大绿量的前提下,绿地建设要有美感,要有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才会让人们心情舒畅,才能达到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所种的绿地,不但要有数量,还要有质量,充分发挥造景艺术手法,通过植物配置,营造出一种艺术化的园林景色。
三、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的节约原则
在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我们的城市建设还处于一个不成熟时期,在转轨变型阶段,各种问题将随时可见。如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一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也因经济驱动,大量侵占破坏绿地现象则不难易见;一方面追求人均绿地面积,另一方面不注重有限绿地面积的生物量,以求得单位面积最大的生态效益;一方面强调景观为主,另一方面不惜高成本代价去营造更多的人为造景工程。如此等等,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国现在处于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经济水平、经济能力将与发达国家存有长期的差距。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在园林绿化建设中落实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要求更显重要和必要。笔者认为应切实注重实现以下三个方面转变。
一是由过多强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向追求大绿量转变。国家有关部门在考核城市绿化指标时,大多采用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导致相当多城市为了达到指标,就短期内大搞拆迁,进行地面硬化或铺设以草坪为主的绿地。有研究表明:城市一公顷森林与一公顷草坪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比:吸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为27.2:1;释放氧气为25.5:1;吸纳热量、缓解热岛效应为32.2:1;吸滞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为35:1等等。此外,森林还有减低噪音、纳凉防暑、降低光污染等特殊功效。由此可见,在城市可供有限绿化面积中,应努力求得单位面积最大生态效益。
二是由人工造景为主向近自然化绿化模式转变。目前在相当多城市和区域,哪怕在不太富裕的乡村,绿化不惜高成本、高代价、高投入去建设。这即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只有在皇家园林中才能看见,背离了中国国情的绿化道路,也违反了植物群体互相共生的自然规律。调查研究表明:以人工为主造景的园林绿化,每年人工修剪、浇水的养护费用每平方米约12元左右,最高地方达每平米18元。其中每平米草坪浇水则要1.2吨,这也是对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以种植乔木为主,近自然化的绿化模式平均每平米养护成本只需1-2元。笔者认为,中国城市绿化模式要重新审视,努力由人工造景为主向近自然化模式转变。
三是由注重城市建成区绿化向城乡绿化一体化转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城市向乡村扩展,更多的农村居民要享有城市公共福利。我们的生活环境也需要一个更大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即使城市人也再不热衷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各种废气污染严重的都市生活。开始向空气清洁、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的城市郊外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大环境绿化要努力实现: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农田林网化的绿化格局,真正打造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