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建筑师、各位设计师、艺术家们,很感谢主办单位给我这样一个时间能在这里有一个发言,事实上我这个发言因为和前面三位有一点不同,前面三位应该说他们都是非常宏观的,站在这样一个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谈这样一个主题,那么我作为建筑师,我想谈一谈文化、建筑和艺术一点个人的感想,特别是结合一个创作,那么我的题目叫乘骑先辈把握时代,这个题目说上去是比较大,但事实上我想如果我要是展开了讲,可能大概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我们说建筑师事实上我们来谈艺术,我们来谈文化,我个人来讲是有点惴惴不安,因为在我的脑海里面,建筑师最主要的是创作一个六面体组合的那么一个东西,当然现在不仅仅是限于六面体,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事实上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这样一个平台,就是这样一个平台给我们带来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感受,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什么样文化的信息,这一点事实上变得越来越受大家关注,无庸置疑,建筑师已经在文化的这样一个舞台上,艺术的舞台上事实上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为什么说还是惴惴不安呢?因为刚才前面几位先生也谈到了,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有一些是非常鲜明的,也就是说建筑,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那么刚才陈维邦先生讲了,他说,他认为最主要的建筑首先是功能,那么它就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品本身,我们说作为一个作家也好,雕塑家也好,他创造的绘画、雕塑,也许他就是个人的一种情绪的一种表达,那么建筑师我们做出来的建筑,除了为人们使用之外,你还实实在在的要求大家都在看,要求大家都在用,所以这样一个前提下,它的功能无庸置疑要变成我们社会所能接受的这样一个第一位的任务,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惴惴不安,不敢谈这个艺术,不敢谈这个文化,当然了,我说不敢谈,事实上不是说没有想法,因为今天晚上主办单位还安排了一个叫做三家村,也许在那种环境里面更便于我们畅谈。
说到了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事实上作为建筑师我感觉到现在的压力很大,或者说包袱很重,换句话讲,就是建筑现在被社会、被舆论、被媒体越来越多的,甚至于包括建筑师被我们自己越来越多的赋予了很复杂的内涵,或者说背上了很重的包袱,也就是说很多的建筑师,在建筑创造过程当中第一位想到的是我要有一个理念,我要创造一个文化,或者说我要有一个很鲜明的一种艺术体现,就是这样一个包袱,事实上在我们创作的过程中,会使我们在某个角度把它放大化,所以说在很多的建筑表达出来以后,方案也罢,建成的建筑也罢,我们感受得到建筑师在这里面所花费的心血,我们只是说花费的心血,但是具体的社会效果怎么样,确实比较难以评判,所以说我们只能说那么一个词,我们说某某建筑师在这个建筑里面,我们说可能做的有点过了,或者我们说英文叫做(英文),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有很多的把建筑给它赋予太多的责任,我有一篇文章在建筑学报上发的,叫做《关于建筑创作的泛意识形态论》,就是建筑现在这样一种多义性,人为的多义性,事实上造成了建筑艺术、建筑创作原本化的一种障碍,关于很细节理论的东西,因为时间的缘故我不展开讲了。
那么另外一方面,我们说建筑艺术的创作,或者说建筑文化的一种延续,它本身是有继承性的,我们说,我们向大师来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延续文化,而这种文化本身如果割断了它,没有一个延续性的话,我们说它没有一个根基,那么非常有幸我们在中国美术馆改造装修工程里面我们中标了,而中标的前提就是几家投标以后,专家们评审,认为我们的方案是尊重了环境,尊重了原作,但事实上接到这个项目以后,我们确实非常的不安,因为也有人说了,说你中央媒体怎么胆敢在大师这上面改造,这改造怎么谈呢,所以我说,事实上不敢妄说,我们改造大师的作品,但是这个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我在这个里面学到了大师的东西,所以我说向先人学习应该是当代艺术创作的源泉,那么下面就中国美术馆改造工程我谈一点体会,因为题目起得很大,但事实上我想要言之有物最好结合一些实例,改造过程中对大师作品的体会,这一点我是非常深刻,给大家放一下,有一张图。
这是改造以后的,我让大家看的就是在光影下面这个檐口的效果,大家看我鼠标指的这个位置,因为我们为了做这个项目,在投标的阶段事实上就研读了戴念慈他的这个作品,包括当时他在学报上发的文章,事实上大家都很清楚,这个是戴先生在当初做的时候,实际上是吸收了敦煌的莫高窟密檐这样一种建筑的精神,那么在这里面他加以充分的体现,特别适合当时的一种建筑文化理念和时代紧密结合,那么在这里面做的非常细致的,另我们感动的就是一个檐口的处理,有一圈一圈预制混凝土的块儿,放在这个檐口里面,光线照下来以后,它是一个落下来随时随着光影变化这样一个非常美妙的这样一个光晕,而这种感觉事实上是建筑师将历史、将文化、将绘画、将我们的岩画、时空结合出来的这样一种精品,当时看到它以后,事实上我们对于也许一个艺术品,事实上是一种艺术品欣赏的感觉。
所以说在这样一个羡慕的过程中,我们觉得能够体会到作为一个大师,他对这个建筑艺术、建筑文化继承这样一种把握,再有一个就是关于总体艺术感的,总体平面性的把握。这是那张总平面图,我鼠标指的这样一个平面,不包括北层的这个白颜色,这是一个90年代初新建的一个画库,地下三层的,前面这一块事实上是由中央一个中心主楼,加上侧厅和四个角厅,还有一个半圆厅组成,实际上是五大部分,那么这一块事实上主要就是,在一开始设计的过程中,戴念慈先生在整体的环境布置上,实际上是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处理手法,结合了这种敦煌莫高窟密檐建筑的这样一种特征,事实上它在这样一个楔形的平面上,在东、西、南三个方面都做了廊子,空廊,这种空廊事实上也是将中国建筑的一种惊人的尺度引入到里面去,空廊和主体建筑之间,我们说有竹林,这样的竹林事实上增加了这样一个建筑的层次,但是由于使用过程中,我们整个的建筑面积当时是一万七千零五十一平方米,远远不能满足我们作为国家美术博物馆这样一种展陈的需要,所以有一些特别是东西的这个廊子被封住了,东西的廊子。
还有东西廊子里面的花园被盖了顶,做了它临时的办公,画的修缮,特别是有一些画的拆装等等空间,而后由于当时结构限制,这四个角厅,单层的四个角厅,每一个角厅里面有八颗柱子,那么现在的这种情况看起来已经不大能够符合现在的展陈需要,那么在总体规划里面这个画库建成以后,这边原来是空的,后面有一排小房子作为他们的职工餐厅和食堂、厨房,那么我们在做整体规划改造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就强调了,我们希望这样一个整体的平面,它是一种整合的概念,在完成了这个西北角的画库以后,我们将东南角这一块,由于红线做在这里了,不可以再突出,所以只能做这么一段,把它做了一个整合,将职工餐厅放在这里,做两层高,和它呼应,整合后院这个空间作为室外展陈,而后将主要的占据里面使用空间和展室的这些辅助性空间放在北侧的地下,这样来整合这样一个空间,达到戴念慈先生当初整体规划的这样一个意图。
另外一个就是关于尺度和分寸的把握,我们说希望在这里面建造之后,我们并不是说要让它有一个改头换面,我们一个宗旨就是说能够保持原的风格,改造之后让大家感觉到它并没有改,但是内部的功能、展陈的条件、流线本身是非常成功的,是符合现在展陈艺术的,那么里面要有一个讲的就是关于外立面,可能网上也好,很多的媒体也好,评论过这个外立面,外立面本身的营造,看一看施工中的过程,我们看一下,这是原来外立面的砖,那么现在的外立面有很多人问,为什么要改成石材,事实上这一点来讲,我们作为建筑师来讲我是有个人的意见,那么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石材,是一个长1.2米,宽600,这样一个长宽的比重,1:2的比例。
事实上是跟原来戴先生设计这样一个面砖是一样的,原来的面砖是10公分乘20公分,这样一个比例关系,事实上是和我们每一个瓦的瓦当的间距是有呼应关系的,但是这样一个前提,我们说在当时这样一种,用十大建筑的剩余物资建造的这样一个,空鼓得很厉害,而且有一些已经剥落,再烧制这样的砖实际上难度比较大了,那么当时由于文化部他们极力的要求这样做,但是国家计委是非常慎重的,要做这个东西首先要对它进行技术上的论证,而后请艺术家们、建筑师们来品评到底怎么样,那么作为设计师,我也被国家发改委叫去若干回专门谈这个东西,那么现在这个效果,应该说是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完成的,这样1.2米乘600,实际上在62的砖墙,砖混结构的62砖墙上面,将这个砖开成燕尾槽180乘180,宽度180,深度180,而后上下直筋,将混凝土灌进去,而后做了埋件。
那么它的间距是有控制的,因为现场做了受力实验和拉拔实验之后,这个间距不允许太小,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小于1米,如果说我们将这个石块再做小,或者将石块错缝儿处理的话,那么我们在墙上开的这样一个燕尾槽,打的混凝土的带就会非常的密,我们说墙体本身就会被破坏了,所以考虑到对原来墙的一种保护,所以我们现在选的是这样一个600乘1.2米的比例关系,那么内部做的是错缝儿处理,这个大家一会儿可以通过照片看一下,这是它入口的局部,由于钢挂石材我们要突出墙面,这是老的样子,钢挂石材突出墙面要有5公分半到7公分,事实上这个就使得我们所有的琉璃花饰都要重新烧制,所以在这里面我们照着原样,50年代的图纸都把它翻下来了。
那么这个汉白玉花饰,由于原来条件的限制,当时做的都是混凝土的,那么现在把这些混凝土变成石材,有一些地方是做了创造,就是刚才那个地方事实上是我们重新把它比例放大以后做的。这是被透空以后的竹林,还有被敞开以后的这样一个廊道,这是夜景,这个是原来朝南那个面的廊道,这个大家可以看得见,这个墙面上和柱面上的面砖,这个是被敞开了的林子,这是改造以后的,石块本身刚才说了原因,由于这个石材本身的限制和表面加工的问题,这有一个花饰,大家看中间这个花饰其实不是石头的,是混凝土的,当时做的也是非常精致,那么现在做成这个样子,事实上它的比例尺度都有略微的修整,这是它顶层的通廊,这是它角厅部分的一个月洞门,都做了一个石材的套,哪些地方是明缝儿,哪些地方是秘缝儿都做了比较细致的研究。
这是在角厅加了天窗,角厅里边大家看到的这是打掉八颗柱子以后它的效果,大家可以想象原来的八颗柱子事实上对现在的展陈还是有一些影响,这是侧面能够看得到自然采光的天窗,最初的天窗是设在展厅中间的,这个事实上和现在的展陈方式有一点不符合,都做了一些调整,这是天窗的局部,这是在角厅里面,我们做了滑轨,而后做了多功能展墙、隔板墙本身的储藏,那么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各种各样的分隔,上面是轨道,里面是储藏的空间,这个是我们在侧厅的部分,看两张图可以看得很清楚,侧厅部分可以通过隔墙把前面的玻璃柜,玻璃柜专门放大型的,有恒温、恒湿规定这样的国画,那么在前面可以用刚才的挡板把它挡起来,变成整面的墙,这是挡起来以后的效果,顶层做了一个艺术者之家,大门,所有的门全部改成,按照现在的防火规范全部改成甲级防火门,这个玻璃都是防火的,120分钟防火。
这个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局部,在大厅里面两侧楼梯上去,用罗马动石做的错缝处理的这样一个石材装修,最大的一个大门是四米九乘三米六,也是甲级防火门,由原来的木头全部变成铸铜,这是当时一个展览的开幕式,大堂本身考虑了声学的效果,这是原来的大堂,大门的效果,圆厅,圆厅也模拟了自然光的效果,我们还另外加了两个多功能展厅,墙面、地面都是石材,它属于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展览之外,还可以做展品发布,这是一条为了贯通展现的一条通廊,这是新加出来的,细部的处理都严格按照原来的花饰来进行,包括栏杆,包括座椅,我们新设置的座椅原来里面是没有的,灯市找原样恢复,通风的花饰,石膏花饰照原样恢复,这是设备用房,这是北侧地下通廊,是一个展现通道,层高有三米五,这是一个画,国外很重要的画来我们在这里要拆包,而后将很贵州它的包装展存,展览完以后再包装起来运走,原来这些工作都是在后院进行的,这是庭院,整合以后后面的庭院,这是整合后面的庭院,保留了五棵树,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当完成了这个项目以后,我们说建筑师如果在这样一个老的建筑里面,能够做到外观基本上继承了它原来的风貌,同时又将它的内部功能优化、现代化,我们说我们就应该说是尊重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建筑、传统的建筑,同时又能够和时代相结合,这是个人的一点感受,好,谢谢大家。
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