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四川省花卉协会-E花木四川省花花协会 » 花木资讯 » 工程资料 » 评论:防灾绿地是灾难保护伞

评论:防灾绿地是灾难保护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15  作者:中国房地产报 5月12日晚上,四川成都大大小小的公园成了人们的避难场所。此时,公园、广场等开放空间  浏览次数:184
5月12日晚上,四川成都大大小小的公园成了人们的避难场所。此时,公园、广场等开放空间已成为人们保护自己的场所,成为城市中人民生命的“保护伞”。 

  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日本成了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后,对日本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创伤。在那场灾难中,对人们造成重大损伤的是地震后在街区引起的火灾,在水、电、气以及交通全部中断的情况下,多数市民逃向了城市公园绿地这样的开敞空间。正因此,才避免更多的市民受到伤害。 

  正是基于这次惨痛的经验,在此之后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日本群众才有意识地加强了防灾绿地的建设。当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来临时,有31万多人被分散到了1100多个避难场所,其中神户的27个公园都成了居民的紧急避难所。 

  回首中国的城市防灾绿地体系建设,却不免让人担忧。 

  我国大陆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十分复杂,自古灾害就多。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400年来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次。震后重建的绿地系统规划为避难、减灾、减轻损失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直到2003年10月,北京市才建了第一个防震公园: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 

  如今,我国的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密集,高楼林立,寸土寸金。在市区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勇气和魄力,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 

  目前,城市遭受灾害的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应该借鉴日本的防灾经验,结合城市公园的功能,增设防灾公园。 

  汶川地震敲响了人们重视防灾绿地系统建设的神经弦,全国各地纷纷反思和部署城市防震绿地体系:厦门将开辟110个避难场所;上海市政府应急办公室近日明确回应一份名为《增设灾害避难场所和标识完善上海应急体系建设》的政协提案,并表示将采纳提案的建议……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的城市防灾绿地系统可能在平时显现不出其更大的实际价值,但关键时刻,却可以挽救人们的生命。我们应该用像对待生命的态度去对待这些相应应急体系的建设。 
分享与收藏:  花木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