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茅种植地对后作有什么影响?如何改良?
香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严重破坏地力的作物,只要种过香茅的地,就难以栽植其他作物。这主要是与过去对香茅地没有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少管强割等剥削地力的种植方式有关。实践证明,只要对香茅实行正常管理,不仅不会使地力衰退,还能改良土壤,提高后作产量。
凡是进行正常栽培管理的香茅地(生产期3年),其表土(0-20厘米)的有机质和水稳性团粒均比农作物稍高,全氮、酸度和碳氮比率的差异很小。
从调查看出,正常管理的香茅地,土壤肥力并不会出现衰退现象,某些理化性状还有所改善。其原因是:香茅庞大的须根系成网状分布于0-25厘米的土层中,有疏松土壤,形成土壤团粒的作用;香茅地上部生长旺盛、一年收割叶片次数,下部干枯茎叶逐年增加,部分成为表土有机质的来源。香茅为多年生作物,一般3-4年更新时才翻耕土地一次,每年仅在行间表层进行中耕培土,因此水稳性团粒结构要比多中耕的农作物高,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消耗也比多耕翻土地的农作物缓慢。
香茅一般种植2-3年就淘汰,只要将留下的茎叶制成堆肥后,犁入土中再种植农作物,其产量较非香茅地的产量高。因为,三年生淘汰香茅的茎叶,每亩有1500-2000公斤,每亩根系鲜重225-250公斤。这些残留的茎叶和根系所提供的植物养分相当于一般施肥地水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