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四川省花卉协会-E花木四川省花花协会 » 花木资讯 » 工程资料 » 基于空间优化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空间优化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04  作者:《华东经济管理》 城市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伴随着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经济  浏览次数:222
城市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伴随着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轨迹,城市得到了长足发展。城市的空间开发,从简单的点轴开发到网络开发逐步走向高级化,不仅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内涵也不断丰富,从城市改革到经营城市,逐步迈向生态城市,并趋向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和谐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导致了一系列负效应和城市病:资源消耗加大、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态破坏严重。城市发展面临着优化空间系统、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扩增空间的环境容量等一系列任务,因此生态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生态城市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模式,也是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自此,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战略。而生态文明与生态城市建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举措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以反对环境污染、追求环境优美为起点,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和谐统一且良性循环的城市;是自然、城市与人有机融合、整体互惠的共生结构。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联合国采用了6项标准来评价生态城市建设的效果,包括有战略规划和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工业产品是绿色产品、走有机农业的道路、居住区标准以提高人的寿命为原则、文化历史古迹要保护好、自然资源不能破坏等。

  生态文明理念要求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克服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的发展模式,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理念。在这一点上,生态城市与生态文明是一致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下,正确设立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等,使其真正体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

  (二)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空间载体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具有高度聚集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并依靠这些生产要素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产生相应的经济能量,创造国民财富。城市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城市就成为重要的空间载体。其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较好,能够对其他系统生态文明的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从而实现生态城市建设为先导,最终实现全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三)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具有一致性

  生态文明内涵丰富,现在普遍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而生态城市同生态文明一样,也是追求的是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但这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二者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生态文明建设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

  二、围绕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城市各项建设

  (一)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推进生态城市价值观建设

  生态城市的提出是人类对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传统城市建设道路的深刻反思,生态城市价值观建设自然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应有之意。美国著名生态学家麦克哈格的“世界是大自然的光辉的恩赐”道出了人和自然一起创造着世界的历史和未来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大自然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在生态文明理念下,重视和领悟自然生态的动态演进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破旧立新,城市建设由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向追求社会-经济-生态多维发展转变。

  (二)以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契机,推进生态城市经济建设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城市经济生态化的基本内涵。为此,生态城市经济建设应在借鉴生态系统的原理的基础上,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重构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创新生态效率,以生态和经济上最合理的方式利用资源;创新生态效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创新生态服务,为社会和区域自然环境提供一条龙的功能性服务,从而实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即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经济。

  (三)以人际和谐为基础,推进生态城市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框架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调整。其中,人际关系的调整是生态文明各种关系调整的前期和基础,而生态城市是人际关系调整的重要空间载体,生态城市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生态关系。为此,应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以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基本权利保障、分配平等、机会平等的社会秩序为目标,以社区交流场所建设为调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推进生态城市社会建设。

  (四)以环境优美为目标,推进生态城市环境建设

  环境优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表现形式。生态城市和传统城市的重要区别就是生态城市是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建成的环境优美型城市。首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空间的合理配置;其次,整合城市绿地和生命支持系统,突出绿化建设,实现城市园林化;再次,引进和开发先进环境保护技术,促进包括交通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的完善;第四,发展绿色社区,促进生态居住小区建设。

  综上所述,围绕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态城市价值观、经济、社会和环境建设,将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比较分析

  城市是生态文明战略得以实现的主要载体之一,我国自从提出生态文明战略以来,就有很多城市开始积极探索、试验,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重要形式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有贵阳、厦门、深圳等。因此,本文选择以这三个典型城市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分析,试图总结各自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并加以比较。

  (一)典型生态城市的建设情况

  1.贵阳的生态文明建设。贵阳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追溯到贵阳作为全国最早的循环经济试验城市之一,当时因成效显著而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由此,贵阳定下更高的发展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在中共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正式提出把贵阳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城市,并作出了全面部署。贵阳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理念之后,首个明确将其作为总体战略目标的城市。

  2.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厦门经济特区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区,在他的实践发展中出了一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厦门制定的“生态立市、文明兴市,保护优先、科学发展”方针,为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些年来,厦门不仅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在生态环境方面也成绩优异,获得了“中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等一系列称号。厦门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断探索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3.深圳的生态文明建设。2008年2月29日,深圳市政府四届八十七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以下简称《纲领》)及9个配套文件和80个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等系列文件。根据该系列文件,深圳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力争用2到3年的时间,全面推动城市品位和内涵迈入新境界。这是全国首个专题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而提出的地方政府文件。

  (二)典型城市的发展模式 

  1.以贵阳为代表的优势资源优化配置模式。贵阳在生态和气候上具有很大优势:它是国家首座森林城市,林业用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0%,森林覆盖率为34.76%;并且具有独特的“夏季避暑舒适型气候资源”,他是由中国气象学会授予的“中国避暑之都”,以及联合国组织直属机构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授予的“2006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正是在气候和生态上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贵阳市委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率先提出了把贵阳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构想,并将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生态产业。

  2.以厦门为代表的环境容量扩增模式。厦门市是我国第一个提出建设节水型生态城市的城市,当时为了缓解水资源匮乏状况,采取了海水淡化以及雨水利用、结合再生水回收利用与引水水源流域的污染防治等措施来构建城市立体供水安全保障体系,解决了城市用水问题,实现丁环境容量优化。2001年厦门就提出了“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率先提出“努力创建生态型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政策措施;率先制定了“生态文明(城镇)指标体系”,并制定和实施《厦门生态文明市建设纲要》,成立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从社会自然生态一体化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出发,注重节约资源,通过资源集约化利用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以深圳为代表的生态功能提升模式。深圳推出《纲领》及系列配套文件的目的,是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城市品位内涵,全力推动深圳向国际一流城市靠拢,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最干净、最生态化的城市,建设成为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先锋城市。这就需要提升城市生态功能,以城市园林建设、城市植绿为突破口,对城市进行生态化改造,力求将城市改造成为生态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体,在充实城市经济实力的过程中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功能。

  (三)典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比较

  各个城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从基本条件和现状出发,因地制宜的制定行动纲领,实施途径与发展模式。如,生态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可依靠生态优势发挥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生态产业,推动城市转型,同时做好生态保护。生态有一定条件,经济基础也较好的城市,应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集约利用资源、扩增环境容量、优化城市空间系统。经济发达、生态受忽略的城市,要通过走生态功能优化的道路实现城市品位内涵的提升,进而实现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 

  四、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向

  (一)和谐城市的内涵

  随着生态城市的发展成熟,它将走向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和谐城市。和谐城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正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健康、和谐、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谐”则是城市品牌的最高境界。

  和谐城市是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城市的高级发展阶段。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生态因素平衡、资源与产业匹配、三大产业协调、城市布局合理、空间特色丰富、开发强度适宜、交通网络顺畅、环境整洁宜人、设施效率恰当、居住舒适方便,等等。

  (二)建设内容

  建设和谐城市,要注重五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物化与文化的和谐。物化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物化的灵魂。在推进城市重点工程建设中,应注重挖掘文化底蕴,彰显人文魅力。二是注重城市与农村的和谐。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的龙头工程来抓,推进农村垃圾处理等清洁工程,美化农村人居环境。三是注重干部与群众的和谐。干部与群众的和谐,是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关键,应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着手,完善城市功能和促进农村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四是注重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节约发展,对引进的项目认真实行环保测评,对资源性项目从严要求,实行生态型开发,不因为加快发展而引进污染严重的项目,不因为加快发展而牺牲我们的生存环境,不因为加快发展而破坏生态资源。五是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和谐。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的环境就根本谈不上跨越发展。因而我们在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群众的承受能力、干部的维稳能力,努力做到在改善民生中促进和谐,在促进和谐中锤炼干部,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安全感和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五、对策建议

  (一)以生态文明理念协调城乡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

  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乡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发展、综合交通、生态绿地管制及城市组团隔离带管制、地下空间利用等专项规划中。坚持尊重自然、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合理配置产业、人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经济社会要素,保护耕地、绿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在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以及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的过程中,更是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协调好各类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划分主体功能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把城市、区域规划和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结合起来,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使城市发展和管理更加紧凑化、生态化、人性化。

  (二)发展循环经济、低碳交通与生态社区

  在城市发展方式的选择上,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行为模式,遵循《循环经济促进法》,从节约资源能源、回收利用废弃物、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加强城市建设,并从企业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区域循环网络等建设入手深化循环经济发展。

  生态基础设施对生态城市具有持久的支撑能力,低碳化交通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社区以步行及自行车交通为主、社区与外界以公共交通为主、城市之间以火车或地铁为主的可持续的城市交通体系,减少用于交通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有效地疏导城市人口,并给城市留出大量的公共开敞空间与绿化空间。

  生态社区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的细胞工程,以创建生态社区为载体,倡导可持续的住区设计,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态意识,倡导具有生态文明的俭朴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践行资源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等。并将让人文关怀融入社区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以创建和谐城市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生态城市发展良好的基础上创建和谐城市,以此为载体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构建和谐社会为核心,以和谐城市的丰富内涵为依据,从人口状况、经济水平、公共产品、社会形态、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和政府管理等方面,构建和谐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和谐城市的量化评价标准。(2)按照和谐城市指标体系评价要求增加信息点采集,健全统计管理制度。(3)在确定基础年份基础上进行定期测度,出版和谐城市评价与监测的年度报告,对城市发展进展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并对其实施评价。(4)强化和谐城市指标执行力,根据部门职能分工进行任务分解,通过年度监测对部门工作进行考核,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四)鼓励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和谐城市建设

  通过媒体、社区、志愿者等方式,以广泛而持久、深入的生态建设宣传引导公民参与生态城市与和谐城市建设活动,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培养公众的环境素质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参与到生态城市、和谐城市的建设中去。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逐步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民主法制机制,尊重公众的知情权,保护公众参与的合法权利与积极性,维护公民环境权益,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环保行动与环保监督,完善公众的舆论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彤,王能民,朱幼林.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城市经济管理,2006,(14).

    [2]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EB/OL].http://www.gov.cn/jrzg/2007-12/24/content_842399.htm.

    [3]崔向红.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D].2005.

    [4]王如松.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城市[J].学术月刊.2007,(7):7.

    [5]吴凤章.建设生态文明:厦门特区发展模式创新[N].厦门日报,2006-08-28(004).

    [6]卢东勃.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纲领打造最美最生态化城市[EB/OL].http://www.szlgnews.lom/lg2t/content/2008-03/01/content_3326915.htm.

    [7]吴信根.江西省金溪县在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方面的做法[N].经济参考报,2009-09-22.
分享与收藏:  花木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