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阳光中,深藏于古树群中的昌化镇朱白村庵里自然村,一如既往地静谧安详。
童冠勇坐在家门口剥笋,苍老的手指间,嫩白的笋肉脱壳而出。房前屋后,参天古树密密匝匝、阴翳蔽日,“我小的时候这些树已经这么大了;我的爷爷也说过,他小的时候,树就已经就有这么大了。”87岁的他说不清这些大树何时生何时长。
那些长在村口出水处被称为“水口树”的,有的树径达1.2米,有的高达40米,有的树冠近50平方米。老人们说,“水口树”有灵性,是村庄的风水命脉,谁都不能去动那里的一草一木。“我们村里有规矩的,就是掉到地上的枯枝也要让它烂在树林里,不准捡回家。”童冠勇的女婿陈和平是这片古树林的兼职看护人,他说,古树林中有香桂树,村民们自己从来不去剥香桂皮,但前些年有外地人偷偷地来剥,村民们发现后,齐心看护,这样的情况后来也就没有发生过。
“水口树”下有一股清泉,冬暖夏凉。“夏天的时候,用雪碧瓶灌这里的泉水,瓶外面都会结满小水珠。”陈和平说,好水源自好山,如果没有漫山遍野的这些古树,肯定也就没有这样的好水。
“水口树”是古树林的一部分,三面环村的近200亩古树林中,有浙江樟、枫香、黑克楠等400多个树种,胸径40厘米、树高25米以上的大树有100余株,最高的树有40至50米。据林业资源专家考证,其中有一棵青柴和一棵槠树,树龄都已在1000年以上。矗立在路边的青柴全身黝黑,树径近1.5米,树干布满疙瘩,少有桠枝,千年风霜致使它已现颓败枯朽之势,但根部仍在生出嫩绿细枝。
沿着“水口树”右边,新开的林道通向远山中村民们的竹林、山核桃林和田地。“开林道的时候,就是沿着原来的老路拓宽了一点,没有影响一棵古树。”村干部郑要武说,村里的干部们一直以来都秉承保护好这片古树林的传统。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担任村书记的童冠模是省级劳模,已经去世10多年,因为重视对古树群的保护,村民们到现在还常常提起他。
“除了庵里,全省范围内我还没有看到过一个村庄坐落在这样接近原生态的顶级群落中,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清凉峰国家森林自然保护区的林业高级工程师张宏伟,先后曾10多次到这片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科考、调查物种。他说,古树群所形成的天然氧吧是对居住在这里的人最好的馈赠,保护好这样的生态环境,对居住在这里的人的意义绝不是用数据与语言能够表述的。
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年轮,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与古树群相互守望,世世代代保护家园,已是庵里村民的传统与共识。曾经担任村支部书记的童永乐对这些古树有特别的情感和见解,“这些古树是庵里古老的村民,与其说人看着这些树长大,不如说是古树看着人繁衍生息。敬畏自然,保护古树,其实也就是在善待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