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展现出延安的青山绿水
一方面退耕还林,恢复生态;一方面在产业选择上发展低碳、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延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掀起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退耕还林赢得青山绿水
坐落在陕西延安市吴起县的国家退耕还林纪念馆里有一行红字很醒目:退耕还林从延安走向全国。
记者从延安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近几年延安市增加投入,坚持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千里绿色长廊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退耕还林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到2012年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910万亩,占到全国的2.5%。据国家林业局2008年起每年的阶段验收结果显示,延安13县区林木的合格率和保存率均达99.99%,部分县区已达到100%,保存率、合格率居全国之首。因退耕还林面积大,延安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林草植被明显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45.4%,林草覆盖率达到67.7%。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郁郁葱葱的绿装,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卫星遥感图显示,实行退耕还林以来,陕北地区绿色整体向北推移了约400公里。
气象资料显示,退耕还林后,延安的平均沙尘日数由1995年~1999年的4天~8天减少到2005年~2010年的2天~3天,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1年的316天。延安再不是那逢冬春季节就沙尘暴频发、数日不止的延安。
据延安市退耕还林办主任李炳智介绍,退耕还林改变了延安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山上树木大部分成林,林下附着物一般都在20毫米~30毫米,对水的吸纳性非常强,如果降雨300毫米,完全可以做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2013年7月延安遭遇百年不遇的强降雨,但大雨并没有造成大的汛情。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说,这主要得益于延安的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还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统计显示,退耕后,经济林果、棚栽、舍饲养殖成为延安的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全市有120多万农民致富增收。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大力建设新型民居,把居住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落后的农户逐步搬迁到有水、有田、有路的地方居住,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居住环境,推进了生态自然修复和保护。
2013年,延安市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计划用4年时间完成剩余224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延安市市长梁宏贤表示,延安将继续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自然修复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实施退耕还林,确保退耕一块,成林一片,让圣地延安成为镶嵌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