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的《绿色中国行动》,我们走进陕西。截止目前,陕西省累计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计划任务3695万亩,相当于小半个秦岭的面积,黄土高原区年均输入黄河泥沙由最原来的8.3亿吨减少到4亿吨,绿色向生态脆弱的陕北地区延伸了400多公里。“退耕还林第一市”延安再次先行一步:从去年起,用4年时间,由市县两级财政拿钱,逐步将全市现有的224万亩25度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
村主任马小平:现在都是柏油路,咱村里都把路灯装上了,小孩上学你像咱村里有公立幼儿园,可以说是免费的,这些发展变化的事真的说不完,下一步就是搞一个文化广场,包括老年公寓……
依靠退耕还林发展花椒产业,陕西省韩城市芝阳镇赵峰村在黄土坡上找到了一条致富路,村主任马小平谈起变化感慨万千、聊起未来信心满满。
但镇里书记康建森看着山上这些被村民称为“金豆豆、钱串串”的花椒籽,眉头总是没有舒展过。
康建森:产量大、规模大,但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都是单打独斗,它的深加工基本上都是原材料卖出去,可以说是非常可惜。
劳动力成本上涨、树龄老化、产业链条不长、深加工利用率低下,让农民从退耕地里找钱花的路子走得越来越艰难。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
从韩城出发往西北走上400多公里,就是陕北延安的吴起县了。和“插根筷子长成竹、掉颗种子就生树”的南方相比,黄土高原的生态极其脆弱,种下的树也只能以防风固沙养水的沙棘、刺槐、油松为主。五年八年种下的“小老头树”还没有3岁的娃娃高,退耕户在林子里几乎没有一分钱收益。
延安市退耕办主任仝小林:在黄土高原地区我们造的大部分是生态林,是水源涵养林,对生态的效益特别好,对农民的直接收入的贡献上,基本没有。
记者:你这个西瓜卖多少钱一斤啊?
农民马有恩:这个西瓜外面一斤卖十块钱,价格不低啊,哈哈哈。这一茬能闹个五六万块钱,一年能种个两茬……
“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吴起镇马湾村农民马有恩15年前从“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的坡耕地上退了下来,26亩退耕地全部种上了没有任何收益的水土保持林。为了解决生计问题,政府帮着老马平整了川谷里的6亩口粮田,免费盖大棚、送技术,搞起了高效农业,每年守着个瓜棚子就有十多万的收入。老马说,种西瓜香瓜目前收益虽然不错,但价格波动大,市场风险依然存在。
农民马有恩:香瓜我们最早一斤卖30块钱,现在卖得低,现在价格不行了,卖个15块钱,不好卖。
如何解决生态脆弱地区退耕户的生计问题,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
吴起县退耕办主任刘生亮:地退下来以后,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涉及到咱们农业部门、水利部门、经济开发部门、移民搬迁部门、民政部门、畜牧部门,组织成立农民合作社,搞农副产品、养殖业、棚栽业,政府还要给这些合作社提供全国各地的销售信息,解决农民的销售问题。
但是,即便如此,各地发展不平衡、产业不稳定、链条不完整、缺乏竞争力、没有话语权依然是退耕还林后产业发展、农民致富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区别各地不同情况找准产业定位,制定生态补偿标准并形成长效机制,特别是在生态改善的地区,应逐步调整树种结构、丰富林木多样性,扩大农民收入来源,牵住退耕还林工程“能致富、不反弹”的“牛鼻子”不放松,否则,已经到了关键期的退耕还林工程,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