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四川省花卉协会-E花木四川省花花协会 » 花木资讯 » 市场动态 » 北京:塞罕坝造林百万亩阻沙“进京”

北京:塞罕坝造林百万亩阻沙“进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21  浏览次数:750
    省花协7月21日资讯:

塞罕坝林场纪念馆里,一张华北地区卫星图令人震撼:北京北部几百公里之外是一片黄褐色,一条绿带横亘在北京与这片黄褐色之间。

这条绿带就是塞罕坝,它是阻挡风沙侵袭首都的最后一道防线,北边紧挨的黄褐色区域是浑善达克沙地,与北京直线距离不足200公里。

北京沙尘天比60年前少八成

“浑善达克沙地海拔1400米左右,而北京海拔仅40多米。如果不阻拦,那就是站在屋顶上向院里扬沙。不出百年,北京城里三层以下楼房都要被黄沙吞没。”塞罕坝林场党委书记刘海莹的话振聋发聩。

塞罕坝,位于北京北部200公里,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一片森林,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林地面积达112万亩,林木总蓄积达1012万立方米,相当于北京市林木总和的1/2。

正是这片绿色屏障,挡住了侵袭北京的漫天黄沙。国家气象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尘天数56.2天;2002年-2012年十年间,沙尘天降至个位数,北京沙尘天数减少八成多。

每年,塞罕坝林场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近十分之一北京人呼吸一年之用。按每亩树林一年吸附灰尘20吨计算,林场每年吸附灰尘2240万吨。塞罕坝,还是滦河等河流的发源地,每年为京津地区净化输送清洁淡水1.37亿立方米。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过120亿元的生态价值。

森林覆盖率由11%升至80%

塞罕坝现在是郁葱茂密的万顷松林,然而52年前,这里却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林场纪念馆里,一张发黄老照片再现了52年前的情景: 一棵落叶松在塞罕坝孤独地矗立,周围是茫茫荒原。

1962年,为了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52年过去了,林场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提高到现在的80%。昔日塞外荒原终于披上了绿装。

创业初期,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1962、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1964年春天塞罕坝人开展了“马蹄坑大会战”,造林688亩,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当时,每天造林最多超过2000亩,一年造林最多时达到8万亩。

1962年至1982年的建场前二十年,塞罕坝人在这片沙地荒原上共造林96万亩,总计3.2亿余株,按株距1米计算,可绕地球8圈;森林保存率70.7%,创下当时全国保存率之最;自建场以来,累计抚育森林210余万亩次,相当于把塞罕坝全部林木抚育了两遍;在护林方面,52年来,林场未发生一次森林火灾。

木材收入占比下降半数

山青了,水绿了,天蓝了,野猪、野鸭、狐狸等野生动物又回到了塞罕坝,水体周边也出现了苍鹭、鸳鸯等野鸟,这里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目前,塞罕坝分布有293种野生动物、659种野生植物、660种昆虫。

随着环境的改善,塞罕坝林场开始发展森林旅游。从最初的漫漫荒原,变身华北地区著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目前,公园内共有各类宾馆、度假村120余家,日接待能力达到1万人次以上。

过去,林场的木材产业一度占全部收入的90%以上。现在,依靠森林旅游等收入,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大幅下降,2013年为41.6%,下降了一半以上。

以林养林,依靠森林旅游、苗木培育等创收,塞罕坝林场不断加大造林投入,仅2011年至今,就投入造林资金3200余万元,完成各项造林6.3万亩。

链接

河北再造三个塞罕坝

1999年,为了构筑起护卫京津的生态防护林体系,河北省决定在张家口和承德“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区长360公里,宽约30公里,规划造林绿化面积521万亩,分期完成。建成承德围场御道口、张家口塞北、承德丰宁千松坝三个大型生态林场。从1999年到2014年,承德共完成该项目158.1万亩造林计划。

多年来,承德把生态建设视为“生命线”,持之以恒搞绿化。承德现有林地面积为3310万亩,活立木蓄积6800万立方米,被誉为“天然氧吧”。

“承德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8%增到55.8%;沙化面积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34.8%。”承德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承德市森林面积将增加到3560万亩,森林覆盖率将达到并稳定在60%以上。

分享与收藏:  花木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北京:塞罕坝造林百万亩阻沙“进京”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