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但同时也面临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巨大等问题。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讲究“生态文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预示着生态文明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笔者认为,想要让城镇化建设真正体现出“生态文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第一,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业成为一种职业。当前,农村人进城难,城里人想去农村也难。很多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在城市并没有归属感,我们要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否则就可能会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通过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使以人为主的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要素流动既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有利于美丽新农村的建设。
第二,要合理确定城市边界,不能盲目“摊大饼”,要给生态留出更多空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多留白。城市要精而美,走集约化的城镇化道路。
第三,“乡愁”一词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挖掘、保护和发扬这些宝贵的财富,突出民族文化中最宝贵的遗产,传承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第四,要有合理的人口布局。在要素充分流动之后,就要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更多地实行退耕还林,按照规模经济的特点构架一个合理的城市体系,实现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合理承载人口从而减少对农村环境的破坏,也减少大城市病的发生,在两者间找到均衡点。要根据城市的人口状况与城市的具体情况来合理布局产业,实现产业与城市群的合理布局。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也要积极引导,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五,推进城镇化不能过于急躁。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切忌单纯追求城镇化率的提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强调,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自然”的奥秘就藏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这一原则之中,让“无形的手”充分施展,让“有形的手”更有效率,实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双剑合璧,并以加速度变量的方式创造出城镇化的乘数效应。事实上,再精密的计算机很多时候也难以比市场更精确和理性,市场自会评估风险,计算投资回报率。城镇化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我们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顺其自然、因地制宜,先行先试,不能搞“一刀切”,同时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打破拔苗助长的城镇化方式,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镇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