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人文城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南京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毓秀一处,古今文明融贯一城,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全国文明城市以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众多荣誉称号。
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环保优先”、“生态为基”的发展方针,通过努力践行具有南京特色的科学发展、生态创建道路,一条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的独具特色的生态城市发展之路业已铺就,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在这里不断地走进现实,古城南京正在用生态文明续写新的世纪传奇……
城市发展生态为基
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生态为基”方针,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生态文明建设意义之后,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最新精神,充分认识到必须要高举生态文明大旗,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位置,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强化源头管控,严格环境准入,划定生态红线,实施最严的生态保护制度,以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摒弃为创建而创建,这是南京市将建设生态市作为优化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重在一个“实”字,着重建立完善规划、法律、政策、投入、考核等五大体系,确保生态市建设任务落实、项目落地。
以生态市建设规划为核心打造城市发展的规划体系。在全市“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中均将生态环境建设内容予以重点突出,将其设定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围绕生态市建设还编制了《南京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南京郊野公园选址规划》以及《南京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众多专项规划,全方位实施生态建设。
通过完善各类法律法规为生态市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相继颁布施行10部地方性法规和4部政府规章,涵盖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历史文化保护、绿地系统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建设各个方面。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了绿色都市建设“1+2+10”政策体系和控煤降耗“1+2”政策体系。对南京生态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近阶段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重点措施均进行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
同时,加大对建设生态城市基础元素的经济投入,通过建立资源环境倒逼机制,把保护生态与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相融合,以节能减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除此以外,南京市还将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指标体系,成为评价发展政绩时优先考核的指标之一。“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指标中,生态环保类指标比重占43%;在“十二五”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考评体系中,空气、水环境质量、污染减排等均为刚性指标,所占比重达到22%;在新的南京区镇街的综合考核指标中,突出生态指标考核,按生态功能区划实施有重点的特色分类考核,生态保护指标已成为南京干部政绩考核的重点内容。
城市名片生态出彩
生态资源是南京城市的名片,也是南京城市的特质。如何将这一特质不断提高到新高度,成为古城南京的新课题。通过生态市建设的引领,着力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充分彰显山水城林特色鲜明的优势,实施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品质,使南京经济、环境、社会等各项生态更加和谐文明,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更好的改善,成为南京人民的共识。
按照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生态功能保护为重点,构建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思路,重点构建市域“四横两纵”的生态网架和“一核六片”的生态源区;推进实施工业园区“三集中一疏散”和跨江发展战略,基本形成了组团式新城、卫星城的新城市格局,城市功能更趋分明,布局更趋合理,空间更趋完善,对提高城市环境容量,减轻城市环境压力,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在此指导思想下,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了《南京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并通过人大审议,在城市发展的法律框架下,共划定104个生态红线区域,区域面积1630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5%,让不可触碰并不断完善优化的城市生态“生命线”得到严格保护。
几年来,持续实施了中山陵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明城墙风光带、滨江风光带等区域性环境建设工程,城市生态调节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中山陵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投资40多亿元,整治面积31平方公里,新增绿地7000余亩,新种树木达20万株以上。不仅使紫金山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生态调节功能。闻名中外的秦淮河经过长达20多年耗资近50亿元的持续性系统整治,全河段完成了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生态补水、沿岸点源治理及岸景环境建设等重点工程,被联合国授予人居奖特别荣誉奖。
同时,从2002年开始实施的“绿色南京”工程,不断为南京的“绿肺”注入新活力。截至2013年,全市累计造林130万亩,建设绿色通道980公里,江河湖防护林带1200公里,95%以上荒山完成植被恢复,完成村庄绿化2600多个,建设森林、湿地公园75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新增绿地面积6000多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14平方米左右。完成了绕城公路绿化带、沿江风景林绿化带、大厂卫生防护林绿化带、江滩造林绿化带和幕府山植被恢复工程绿化造林任务,建成老山、桂子山、平山、牛首山等一大批森林公园。南京已形成以主城绿化为中心,城市两环与城郊接合部环城森林圈、进出城干道绿色通道和沿江、沿河、沿湖保护林网为骨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公益林为板块的生态绿化系统的新格局。
城市惠民生态入心
南京人民对城市生态的和谐期待有着特殊情结,对“绿色城市”的内涵有着自己的解读。
随着空气质量标准的提升和收严,南京市从颁布实施《深化蓝天行动实施方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两个“十条”、72项具体举措等大气污染严控措施等政策文件入手,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难点、弱项,抓住煤炭总量控制和发展转型、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工地扬尘防控和秸秆禁烧、挥发性有机物和餐饮油烟整治等诸“龙头”逐条逐项的落实并强力推进“蓝天计划”的实施。
与此同时,“碧水行动”升级深化方案的实施也一直在持续。在把饮用水源保护作为重中之重的同时,通过建立“河长”责任制,将全市域107条河道全面纳入其中管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领衔,各区(园区)政府一把手领导挂帅担任辖区内不同河流的“河长”,并开启了责任分解和考评机制,对相应河流的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的持续改善负总责,使城市河道和水质的治理、管理有了行政责任人。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群众享受生态市创建带来的“环境幸福”,南京还以城镇、乡镇及村庄污水处理厂、垃圾安全填埋场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生态镇街、生态村的创建;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及生态文化为基本内容,全方位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的细胞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市各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投资总计达到250亿元,创成41个生态镇街和307个生态村。目前,南京市的江宁区、高淳区、浦口区已经获得国家生态区的正式命名,溧水区已经荣获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称号,六合区通过了国家技术评估。按照全省乡村环境“六整治、六提升”的要求,创造性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投入约20亿元,实施140项基础设施工程,完成7992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启动江宁谷里、高淳桠溪、浦口老山、六合竹镇、溧水白马等“五大”示范片区建设,培育出江宁“十朵金花”、高淳“国际慢城”、“水乡慢城”等一大批特色鲜明、乡风浓郁的示范亮点村,美丽乡村犹如散落在城市周边漂亮的点点花蕾,连点成线,连线成片,与绿色都市相得益彰。
古城都市里“绿色人居环境社区”也成为多部门环保和生态建设推进联动的工作平台。按照“治理污染,营造环境”的原则,全市11个区先后投入资金约4亿元,完成360个绿色人居环境社区的创建,占全市社区总数的41%。为市民亲身感受绿色实惠、身体力行做环保带去体验和体会。
同时,南京市从点滴之处入手培育生态理念。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为宣传载体,开展了环保好市民评选、生态文明“心泉行动”等特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建设了全国第一家生态文明教育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通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公交线路等绿色载体建设,培养了全体市民的绿色生活观念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城市梦想生态先行
生态市建设是城市和谐发展、不断践行生态文明征途中的一个过程和驿站,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一个新的起点。更多的期待和期许、更多的挑战和超越在等待着南京。南京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实施、生态红线划定后的落实、四大工业片区的布局调整企业全部退出、控煤和产业结构调整……一步步必须扎实推进,一条条必须认真落实。
南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步伐坚定而豪迈:坚持生态为基、环保优先,发挥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促进资源能源节约,走生产低碳、生活宜居、生态优良的协调发展之路,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未来十年内将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建成国家生态市、争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是全市上下共同的期盼和梦想。为了早日实现“美丽南京的生态梦”,南京市将继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为基、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先行、先试”,争做示范勇当标杆,努力将南京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系统安全、生态文化浓厚、生态制度健全,自然生态与社会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向着生态文明新时代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