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四川省花卉协会-E花木四川省花花协会 » 花木资讯 » 市场动态 » 马清民:立足实际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马清民:立足实际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19  作者:马清民  浏览次数:1049
    省花协12月18日资讯:

  作为具有生态先天属性的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如何在后天发展中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要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近年来,我们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的基础上,全面探索符合国情、区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立足区情,强化建设迫切性与必要性

  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具有极强的先天生态烙印。全区总面积491平方公里,拥有山东省最大的水库——峡山水库,再加上水源地二级保护区、5万亩生态湿地、潍河等7条大中小型河流保护区,以及40%的森林覆盖率,生态保护面积占全域80%以上;还具有强烈的区域特征。全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8%,库区移民占1/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潍坊市平均水平低3000多元,属于山东半岛经济发达地区的后发区域,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滞后、农村人口多、库区移民安置困难成为最基本区情。

  从现实看,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似乎更为强烈。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本身就是为保护峡山水库水源地而建区。因此,如何把握和解决好经济发展与水源保护、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与产业选择等诸多矛盾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探索符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也成为必须要面对的严峻挑战。

  为有效破解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冲突与矛盾,实现二者融合发展,峡山区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思路,制定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战略,并重点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提出美富久相统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美,是指生态、环境之美;富,是指物质富裕、精神富足双富;久,是指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

  探索符合区域特点的生态文明模式

  立足区域基础与实际条件,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要求,我们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全力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生态区和水库库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首先,在保护水源方面,深入推进“三八六”环保行动,实施了治水、治气、治污、治脏“四治”工程。强化环湖综合整治,环湖内围网实现全封闭,增殖放流滤食性鱼苗6000余万尾;正在修改完善《峡山水库增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入秋以来,阻止水库上游非法耕种滩地6000余亩,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实现供水2.18亿立方米,为下游发展和抗旱提供了重要水源保障。

  其次,在环境治理方面,深化无农作物秸秆焚烧区建设,秸秆还田率达76%,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全面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关停小污染企业87家。严格控制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规模化发展农村沼气,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85%以上。大力度推进“绿满峡山”和废弃矿坑、河道生态修复,完成造林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深化生态文明洁净家园活动,全区建立17支生态文明志愿者服务队,建成运行固体废弃物流转中心,初步建立起标准化、市场化、专业化、常态化、产业化的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模式。

  为全面落实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目标,重点把有机食品、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作为未来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从源头上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协调统一。目前全区建成有机农庄29个,发展有机农业种养面积1.81万亩,7种鱼获得有机专用标识和销售证书。注册成立了峡山有机农产品市场服务公司。生态农产品综合交易物流中心正式启用,生态农产品日均交易量达400吨;喜鸭鸭主题公园等10个原创项目加快建设,被评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峡山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获批。峡山国际乡野马拉松邀请赛晋升为国家级体育赛事;以建设优质教育聚集区为目标,依托名校办民校,企事业联合办学,形成了政府办学与社会办学相互促进、基础教育和培训教育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目前,峡山区支持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不仅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要求,而且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依然释放出较强活力。先后荣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等称号。

  立足长远,突出体制机制性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征。在工作实践中,不仅在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上进行了成功实践,而且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首先,我们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企业配合、群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格局,建立起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在全区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其次,为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研究支撑,与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联合创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地方政府与研究机构合办的峡山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并发布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坚持高标准规划引领,聘请北京大学规划团队编制了《峡山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2013~2030)》。同时,正式启动了峡山区生态补偿机制和峡山水库协同治污机制研究工作,零碳实验区建设的前期论证与规划工作也已启动,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发展基金即将设立。

  以上工作的开展,不仅为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措施保障,也为生态文明建设长效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立足创新,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

  通过积极探索与工作实践,我们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库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然而,峡山区特有生态经济与水源保护特征,仍然存在经济基础薄弱、产业支撑力量不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等制约发展因素,因此,还需多方面创新发展,促进全区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我们将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为工作核心,重点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以对同类地区及全国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研究出台生态补偿与资源利用补偿机制,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区经济与产业平衡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性保障。针对峡山区仅依靠财政转移支付难以支撑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我们下一步将加强对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生态基金等补偿机制的探索及创新设计,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政策支撑。另外,针对峡山区建区与经济特殊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性,将加强体制与机制的创新研究,争取更大政策性支持,为峡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持续支持与保障。

分享与收藏:  花木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马清民:立足实际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