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与危害:主要为害向日葵和野生菊料植物的花盘和种子。
形态特征成虫,灰褐色,体长8~12毫米,翅展20~27毫米,前翅狭长,近中央处有4个黑斑,灰褐色,后翅浅灰褐色,具有暗色脉纹和边缘,成虫静止时,前后翅紧贴体两侧,与向日葵种子很相似;
卵,乳白色,椭圆形,长0 .8毫米,宽0.4毫米左右,卵壳有光泽,具有不规则的浅网纹,有的卵粒在一端尚有l圈立起的褐色胶膜圈;
幼虫,体长约18毫米,淡黄灰色,腹面浅黄绿色,背面有3条暗色或淡棕色纵带,头部淡褐色,前胸盾板淡黄色,气门黑色,腹足趾钩为双序整环,易与桃蛀螟和玉米螟相区别;
蛹,长l0一12毫米,黄褐色,羽化前呈暗褐色,腹部背面l~10节都有圆刻点,以第2~7节最多,在腹面仅第5~10节有圆刻点,腹端有刺钩8根;
茧,梭形,丝质,长12~17毫米,可分为越冬茧和化蛹茧两种,越冬茧椭圆形,中部宽,一头尖,另一头钝圆,茧皮分两层,外层灰色,比较粗糙并粘附土粒,内层鲜黄色,丝质膜状,茧内藏越冬虫1头。化蛹茧是越冬后幼虫从越冬茧钻出后再吐丝做成的,为一层比较粗糙的浅灰色丝质茧皮,幼虫在其中化蛹。
发生规律:向日葵螟一年发生1~2代,为害向日葵的主要是第一代。以老熟幼虫做茧在土中越冬,越冬后于7月上旬开始咬破越冬茧皮,在1~2厘米的表土层做新茧<化蛹茧),随即转入前蛹期,幼虫吐丝做茧经2~3大后化蛹,蛹期6~7天。成虫在7月中、下旬陆续出现,羽化盛期为7月末到8月初(葵花盛花期),成虫昼伏夜出,在花盘上取食花蜜,交配产卵。卵多散产在葵花花盘上的开花区内,在花药圈内壁最多,其次是花柱和花冠上。产卵盛期在8月上旬,卵期3~5天。幼虫有4个龄期,l~2龄幼虫啃食筒状花,3龄后沿着葵花子实的排列缝隙蛀食种子,将种仁局部或全部吃掉,形成空壳或深蛀花盅,把化盘咬成很多隧道。幼虫为害时,在花盘子实上吐丝结网粘连虫粪及碎屑,状如丝毡,据此可识别葵螟为害。被害花盘遇雨后多腐烂发霉,严重降低产量和品质。第一代幼虫经19~22天老熟,从8月下旬开始大部分幼虫吐丝脱盘潜土做茧越冬,少数幼虫在8月末9月初化蛹,羽化为成虫,在晚开的葵花盘和分枝花上可见到第二代卵和幼虫,但不能越冬,相继死亡。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虫品种 硬壳层形成块的品种受害轻或不受害,油用种(小粒)较食用种(大粒)受害轻。
(2)秋翻冬灌可将大批越冬茧翻压入土,减少越冬虫量。
(3)化学防治 在为害不大的地区可在幼虫期(8月上旬左右)喷90%敌百虫500~1000倍液于花盘上即可。为害较重地区应以防治成虫为主,结合防治幼虫。在7月末8月初成虫盛发期,施放敌敌畏烟剂或用敌敌畏高梁杆熏蒸(80%敌敌畏乳油浸高梁杆后插入田间),隔3~5天(根据虫量)再施放一次。幼虫盛期(8月上、中旬)喷90%敌百虫500~1000倍液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