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四川省花卉协会-E花木四川省花花协会 » 花木资讯 » 市场动态 » 湖北谷城:建一个园林式的乡村共同体

湖北谷城:建一个园林式的乡村共同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02  作者:长江商报     浏览次数:76

村民自主参与建设自己的家乡。

 湖北谷城堰河村,从垃圾革命到村民议事

“绿十字”曾经整理过一张表,总结十年来所有做过的项目,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的已经成为一种模式,如“五山模式”,而失败的却无人问津,甘居落寞。

在总结新农村建设经验时,孙君称,目前每年向其提交新村建设的村子很多,而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评选体系,重复的项目不做,同一个县市不做第二个,农民没有自主性的不做,一把手认识不到位的不做……

“五山模式”是距离湖北谷城县40公里的堰河村新农村建设项目,而早在2003年之前,这里还与其他村落一样,默默无闻。

本报记者 钱烨 采写/摄

反对“农民洗脚上楼”

2003年,因为南水北调,孙君与北京环保组织“绿十字”志愿者一起,为保护丹江口水源地而来。

多种偶然,应襄阳宣传部邀请,孙君和教师出身、去北京还约李昌平吃饭的“前卫”五山镇书记余宝军,与想为农村做一番事业而不知从何做起的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彦,三人坐在一起,成为这个村庄出现巨变的契机点。

闵洪彦,一个在堰河待了快20年的党委书记,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想把农村建成一个园林式的乡村共同体。6月24日,我抵达堰河村时,他正在带领村民清理河道,河道的对岸要建十几幢别墅,为不能容纳的游客提供休息场所。

“以前山里光秃秃的”,闵书记说,1993年,他就开始在村里种树,20年之后这些当年的杨树、水杉幼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合抱着村庄。

当他开始与孙君进行一场垃圾革命时,全镇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们。而现在,孙君在这里推广的环保理念为堰河带了生机。

在水土改良以后,堰河种出的茶叶已经可以卖到1000多块钱一斤,每年冲着生态旅游来的游客超过5万人,堰河的农家乐也从过去的三四家增加到48家之多,茶馆、高级会所,包括山上一所孙君改造的湖北省第一个四星级农家乐,都让村民赚足了钱。

堰河的发展思维非常清晰。2003年,闵书记就从山上的水库直接引水下来灌溉茶园,而流经村内的生活污水都经过华中科技大学设计的生态污水处理池过滤,排入堰河。

一个简单的数据,1990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还不到4000元,到2003以来,集体固定资金增加了4000万。说到这一点,闵书记一脸自豪,“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建立农村基础产业”。闵洪彦非常反对“农民洗脚上楼”,“农民就该有农民的样子,让他们洗脚上楼,那还是农民么”?

258户村民,每家搬块石头坐下来讨论乡村建设

堰河真的很农村,去过堰河的游客都会被堰河干净、迷人的乡村气息吸引——被改造的堰河河床从村外流过,贯穿全村的水渠从水库中引水下来,大树上栖息着鸟,偶尔两只白鹭从村子的中心飞过……

大学生村官喻欢去年刚毕业就来到这里,对村内的人口、茶园面积、生态养殖业与旅游项目了如指掌。在喻欢眼里,堰河比其他村庄更像村庄。

2003年,孙君进入的这个村庄,还是与五山镇周围村庄一样——整齐的房子,说不上干净,沉默而没有生机。苦于寻找农村发展方向的闵洪彦,把村民都叫到一个广场似的杨树林里,每家搬块石头,坐下来商量村庄建设。

喻欢说这是堰河村的“人民大会堂”,后来刮了场大风,杨树折断了,变成了现在的竹林,石头还在的不多,“当年258户村民,就是258块石头”。

在一场场讨论会中,堰河村建立起自己的合作公社。村里任会计说,合作社的目的在于统购统销村内养殖业生产的香菇、肉兔、木耳或者猪娃子。近年来农村养殖业收入逐年增高,村委会边上的香菇种植大户,一年有近30万的利润,而且回村发展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

在广州打了10多年工的张继熊,以前在广州电子厂工作,2007年回来搞肉兔养殖,勉强可以度日,与大规模的生态养殖相比,张继熊一个人的力量还是有限。张的外甥也开始考虑回来养殖肉兔,按照张继熊的观点,现在村里有了发展的机遇,年轻人可以选择不出外打工,如果集体搞养殖,势必会把产业做大做强。

2007年之前,张继熊在五山镇已经买了房子,看到村里的发展势头,他选择回堰河居住,“生活和养殖都可以兼顾”。

闵洪彦与孙君的“田园”、“园林”之争

堰河村下一步规划是旧房改造。虽然实施新村建设这么多年,但是村内农民的房子都还没有改变,任会计对旧房改造很有信心,“目前全村存款超过20万的应该超过一半”。对于改造的风格,一个新村的模式已经建立在那里,农民已经知道什么是美了。

“现在,别说建个房子,就是增建一个猪圈,一个厕所,都要通过村委同意”,任会计提高嗓音说,“不然,破坏了堰河的整体景观”。

堰河的民居风格,几乎是由灰砖堆成,这是特色。即使是后来的旧房改造,也不再允许村民用其他颜色的砖头,村里在新村周围修建了生态走廊,并在走廊上种了西葫芦、丝瓜,营造一种田园气氛。

田园还是园林?这就是闵洪彦与孙君的矛盾了。

崇尚自然的人到堰河都会惊呼,怎么孙老师在堰河修了水泥又修了堤坝,孙君也无可奈何,“闵书记的能力太强,想法很多”,能力太强就会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例如,闵书记执意在孙君设计的天艺茶庄上用塑料葡萄藤装饰立柱,“我就是要在自然中来点不自然的”。

而关于接下来的旧房改造,闵书记似乎很认同孙君的概念。“他在画房子方面还是很出色的”,但是,闵书记认为孙君太过理想化。例如,在2003年最初讨论新农村建设时,孙君就较关注画房子、搞生态,而对于盖完房子之后支撑产业的建立却并不热衷,闵书记说,“建立产业模式是堰河给孙君上的一课”。

用闵书记的话说,就是对孙君依靠不依赖。孙君走了,留下一幅图画,而这幅乡村美卷却需要养殖业、茶叶、旅游等多项目招商引资,让农民有钱挣,留在村子里继续建设自己的家乡。

分享与收藏:  花木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