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四川省花卉协会-E花木四川省花花协会 » 花木资讯 » 市场动态 » 四川:邛崃田园风光依旧 灾后重建提速新型城镇化

四川:邛崃田园风光依旧 灾后重建提速新型城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4-20  作者:方舟 李颖  浏览次数:216
    省花协4月20日资讯: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累计受灾152万余人。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后,作为成都市唯一被列入国家“6+6”重灾区的县(市),邛崃市按照省委 “走在前列,成为典范”的要求,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要求和部署,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综合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将灾后重建与农村改革相结合,科学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邛崃积极探索“地方主体、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统筹推进”的灾后重建新路子,大力实施住房、基础设施、产业、文化和生态重建,努力把受灾镇乡和村落打造成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镇、特色村。“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同步奔小康”的庄严承诺正成为眼前的“实景图”。即日起,本报记者深入灾后恢复重建一线,实地探访邛崃市受灾镇乡城乡形态的巨大变化、产业项目蓬勃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之举等。

“4·20”芦山强烈地震两周年前夕,走进邛崃市重建恢复区,春日暖阳里,一张张如花般的笑脸映入眼帘,这片曾经遭受创伤的土地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一栋栋崭新的民居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一个个产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

住房重建总体思路

在住房重建中,根据各镇乡发展规模,统筹规划设计了18个场镇(含非建制二级场镇)集中安置点和24个新农村综合体。场镇安置点充分体现城镇风貌;新农村综合体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理念进行规划,做到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林、不改变道路渠系肌理,避免夹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背山、面水、进林盘”、具有川西风格的“小组生”新农村综合体。

站在道佐乡“竹韵山居”的院子里,骆光海看着眼前的新家,盘算着装修的日子,咧开的嘴角和脸上欣喜的表情透露了他此刻喜悦的心情。作为道佐乡最大的一个安置点,去年3月“竹韵山居”在全部743户2587位村民的一致投票决定下,共同选定了施工单位并随即启动建设。“目前所有房建都已完成,计划4月20日完成总平,当天就可以竣工交付。”听到这个消息,骆光海脸上的笑容又更深了些。

灾后恢复重建中,邛崃市始终将住房重建摆在首位,围绕新型城镇化和幸福美丽新村,按照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的理念系统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受灾镇乡整体面貌和公共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全市5029户(其中集中重建4421户,原址重建608户)农房重建任务全面完成, 4月20日,所有42个安置点基本完成建设。

沿着整饬一新的邛芦路和平临夹路一路驶来,充满川西民居风情的高何镇寇家湾、依山傍水的夹关镇周河扁、田园气息浓厚的临济镇喻岗……如同别墅般的新房被果园、茶园、农田围绕,田园风光无限好。一批“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正“破土而出,迎风生长”。

美丽新村建成 田园风光依旧

道佐乡沿江社区13组村民骆光海没有料到,两年后自家被地震损毁的房屋变成了眼前这个独栋小楼房。“洋气,比自己修的漂亮多了。155平方米的房子水、电、气、视、宽带全通,居住条件不比城里小区差。”骆光海说,他家房屋在地震中成为危房后,便一直租房住,眼看就能搬新居了,最近开始忙活装修的事情了。

邛崃市根据各镇乡发展规模,统筹规划设计了18个场镇集中安置点。道佐乡娄子山安置点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安置点占地210亩,由99栋多层和低层房屋组成。记者看到,几十幢高、低层楼房错落有致,道路、绿化、广场等基础建设已完成,附近幼儿园、客运站、农贸市场、便民中心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正在配套完善。“城乡一体的现代生活环境建成了,但后续管理还必须得跟上。我们正在物色物管公司,并筹划建立小区居民自治组织。保证从入住开始就保持一个好的环境。”道佐乡建设办主任任毅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邛崃市财政按照600万元/年的标准,连续3年对安置点管理费用进行补贴,逐步培养安置点群众“花钱买服务”的意识,引导安置点群众逐步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行为自觉。虽然居住环境换了个新貌,但远处满山翠竹依旧,在骆光海看来,道佐乡特有的“韵味”一丝没变,反而越来越好。过去一年多来,像骆光海一样即将或者已经住进新家的受灾群众还有很多,而他们的感受也颇为相似,“新居换样,田园依旧。”

邛崃市在住房重建之初,就确立了依托现有山水脉络,保留村庄原有风貌,“慎砍树、不填塘、少拆房”, 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建设思路,对各安置点进行个性化设计。这个“规划书”为邛崃市灾后住房重建绘出了一批具有山水特色的新农村画卷。一排排川西风格、错落有致的青瓦小楼依山延绵。田、林、院落相互交融,院间小道绵亘蜿蜒。在道佐乡的砖桥安置点里,王红梅带着她的孙子在新家的院子里玩耍。今年55岁的她春节前一直在浙江打工,“只晓得家里有个新房子,其他都不清楚。“

王红梅告诉记者,2013年过年回家时,这里还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小山坡, “怎么也想不到居然会建得这么好。”她说,过完年后,她再也舍不得离开新家外出打工,便在当地政府引进的一个产业园里打起了工,每天闲暇之余带着孙儿玩耍尽享天伦之乐。

借力灾后重建 提速新型城镇化

将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一直是邛崃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核心理念。除了借住房重建土地综合整治的契机,多措并举,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向新型社区集中,邛崃市还以集中居住和场镇风貌整治为抓手,大力推进基础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我们将夹关、高何、火井3个乡镇列入成都市重点支持特色镇建设,根据其资源禀赋,差异化定位,夹关为水寨茶乡风情小镇、高何为红色旅游生态小镇、火井为山水温泉小镇。”邛崃市重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推进临济、道佐、水口等灾区一般场镇的改造和建设,加快商贸服务、基础配套等设施建设和重要节点打造。

石材雕刻的古镇画卷矗立两岸、栽种了茶花、桂花、三角梅等景观树木的绿化带、供村民休憩的小型亲水景观广场和凉亭……经过近半年的打造,“4·20”灾后恢复重建水口镇场镇优化升级一期工程完工,不止让当地村民称赞,也让过往行人眼前一亮。

“依托灾后恢复重建,场镇改造能够为当地群众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据水口镇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实施绕场道路、桥梁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11个项目的建设,总投资约9500万元。“这是按照川西水寨风格打造的吊脚楼,效果不错吧。”夹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在风貌改造上围绕自身“水寨茶乡”的特色定位,在场镇改造上还将重点实施公共厕所、停车场及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等8个项目,总投资约1.02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4个项目,将于今年全面完工。

截至目前,邛崃市已全面完成邛芦路黑化和新邛路、平临夹路改造等重点道路工程建设,建成290公里农村公路,重建新区通达能力明显上升。按标准全面配套农村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安置点水、电、气、视、讯实现满覆盖,群众集中居住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城乡形态极大提升。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