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花协1月6日资讯: 清代,承德借绿水青山之势,被康熙皇帝选中,兴建了避暑山庄。现代承德不仅是“华北绿肺”,依托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市民生活环境逐渐媲美皇家园林。
最新统计显示,2016年,承德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70天,同比增加14天。PM2.5浓度均值为每立方米39微克,较上年下降3微克,整体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在京津冀地区领先。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承德被定位为“重要节点城市”。市委书记周仲明提出,“要靠生态出特色”。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和先行示范区,2014年以来,随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承德绿色发展、生态惠民之路越走越宽。
把风沙挡在脚下
把净水送给京津
承德的绿色来之不易。
新中国成立之初,承德森林覆盖率仅为5.8%。承德市丰宁县,是北京的水源地和沙源地之一。丰宁沙化最重的是小坝子乡,按照当初的推进速度,专家预测,不出50年,沙漠将兵临北京城下。
面对严峻形势,承德干部群众下定“把风沙挡在脚下、把净水送给京津”的决心,以库区周围、风沙前沿、河流源头等生态脆弱区和环城镇周围生态敏感区为重点,接力造林绿化,在坝上防风固沙林、北部水源涵养林、中部水保经济林和南部经济林等四大林区架起了挡住风沙脚步的生态屏障。
经过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努力,沙源地变成了“华北绿肺”。据统计,承德坝上沙化面积减少到713万亩,比30年前减少36.8%,涵养水源能力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20倍。目前,全市年均水资源总量37.6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向北京供水4.73亿立方米,向天津供水5.4亿立方米。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张家口和承德被定位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
周仲明说,国家森林城市是我国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建设上的最具权威性、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标志。从目前看,承德在河北省具有“五最一特”的比较优势,森林覆盖率全省最高、华北最优,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条件已经成熟,意义也十分重大。
将绿色融入发展
打造塞外林城
承德市市长常丽虹表示,作为京津两市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全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始终坚守为京津“涵水源、阻沙源、提高生态贡献率”的政治责任,为承德“增资源、拓财源,实现脱贫富民”的经济责任。
承德市规划林业用地4152万亩,占总面积的70%。承德市已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近年来,全市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绿地系统全,新增绿量大,山体公园、道路、绿道绿廊建设都有基础,正在全市八县一区努力实现园林城市创建全覆盖。
为让绿水青山升级、让城乡生态一体、让百姓乐业宜居,承德市委、市政府更加强调森林的地位、发挥森林的作用。
2014年,承德市委、市政府对标森林城市建设的国家标准,编制了《承德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规划》遵循塞外林城、养生福地、美丽承德的建设理念,充分发挥承德“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生态特色,依据承德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大型基础设施布局、自然山水形态、世界文化遗产布局和山区产业特色,构建以“一心二环三带十核百区”为骨架的城乡一体的生态民生布局框架体系。
全市积极引导各方力量投入创森,整合涉农资金,鼓励市场主体投资发展林业,形成政府投入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近3年共投入资金48亿元。
七大生态工程带动
绿色质量双升
近年来,承德市围绕“青山环绕、林城相彰、林水相依、林路相衬、林居相宜的城市森林生态格局,重点实施了城乡绿化工程、荒山绿化工程、村庄绿化工程、经济林建设工程、通道绿化工程、矿山复绿工程、湿地和水岸林绿化工程。
短短两年来,多项数据已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据统计,全市目前共建成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23个,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26平方米,新增道路绿化2900公里,绿化总里程达到9435公里。村屯绿化率30%,道路绿化率和水岸绿化率均超过80%。目前,全市有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0个,湿地面积近5.8万公顷。
依托京津风沙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京冀水源林、再造3个塞罕坝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承德突出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将造林绿化工程向通道、居民聚集区、主城区山体、城镇出入口等窗口地带聚集。
如今,承德市民到避暑山庄散步的少了,到城市休闲文化公园健身的多了。在主城区内,利用自然山体建设的19处城市山体休闲文化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每天到公园休憩锻炼的市民超过1万人次。2016年,全市新增城市绿地面积434.71公顷,其中公园绿地108.92公顷。全市新建10公顷以上综合性公园3个、2公顷以上公园17个,改造游园15个。在乡村,承德人因创森带来的幸福感也在逐步提升。按照“村边林带、路边林荫、街旁花灌、院内果树”的要求,全市对2500多个村实施了绿化美化,完成了美丽变身。
有建设也有修复。承德市近两年来关停取缔100多家生态环境不达标的矿山企业,开展“百矿关闭、百矿披绿”,矿山修复治理面积近500公顷。同时,以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水源地及其上游、库区周围河流等生态脆弱区为重点,对河流两岸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地区栽植树木,改善河流两岸生态环境质量。
绿色产业助脱贫
农民看到“金色”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张承地区定位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并同步解决贫困问题。
承德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过程中,坚持走生态生财双赢的绿色致富之路。市林业局局长王江介绍,承德的生态从过去风沙入侵的“黄色”,到如今郁郁葱葱的“绿色”,正力争通过经营生态、发展林业产业让老百姓收获“金色”。
板栗、苹果、山楂、仁用杏(含大榛子)、沙棘、花卉中药材、园林苗木、时令林果采摘等八大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围绕把经济林打造成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重要基础产业目标,承德进一步加大了经济林建设的力度。
据统计,2016年,承德经济林总规模达到1000万亩(其中干鲜果树400万亩),占全市总林地面积的1/4,干鲜果品产值达到63.39亿元。果品产业覆盖7.2万贫困群众,食用菌产业覆盖9.8万贫困群众,中药材产业覆盖3.5万贫困群众。兴隆县90%以上的农户从事果品生产,农民人均林果年收入近30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平泉县以70万亩山杏林为基础,构建了“山杏-杏核-杏仁-杏仁露-杏壳-活性炭工艺品”循环经济产业链,年产值约9亿元,带动全县7.5万人就业。
经济林产业结果丰收,生态旅游业全面开花。2015年,承德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8亿元,生态旅游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全市已建起旅游型乡镇72个、旅游型村182个,建成采摘园、休闲农庄、农家乐3649处,从事乡村旅游农户5.5万家,年吸引游客349万人次。
塞罕坝精神引领
全民共建生态文明
“一棵树苗,一生相托;万顷林海,代代传承。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014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几十年来,林业人造林绿化的建设成果成为承德巨大的绿色财富,塞罕坝精神凝结成了这座城市绿色发展的精神力量。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也是普及生态文化的过程。2016年,承德市举办了弘扬塞罕坝精神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力宣传学习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学习塞罕坝人“事争一流”的进取意识,学习塞罕坝人“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学习塞罕坝人“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将创建森林城市、学习塞罕坝精神,深深融入城市文化之中。
在浓厚的创森文化氛围中,市民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和城市林木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活动,参与形式多样化、渠道多元化、时间常年化。据统计,全市每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到270万人,尽责率达90%以上,近3年累计植树2150万株。
目前,承德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各项指标已全面完成。在塞罕坝精神引领下,森林城市的福祉正惠及着每一位承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