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四川省花卉协会-E花木四川省花花协会 » 花木资讯 » 病虫防护 » 褐边绿刺蛾防治

褐边绿刺蛾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2-18  浏览次数:177
褐边绿刺蛾
【别名】绿刺蛾。四点刺蛾,青刺蛾。
    【目科】鳞翅目,刺蛾科。
    【学名】Parasa consocia
    【分布】华东、中南、华北及西南地区。
    【危害对象】梅花、紫荆、桃花、樱花、海棠、石榴、桂花等花木。
    【危害征状】初龄幼虫群栖危害,啮食叶肉,仅留下表皮,呈网状,可使叶片透明;三龄以后备食叶片,造成缺刻和孔洞,六龄以后多从叶缘向内蚕食,严重时,能将叶片吃尽,仅剩叶脉。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 6~18毫米,翅展38--41毫米。触角褐色。雄蛾栉齿状;雌蛾丝状;头顶和胸背绿色;胸背中央有一棕色纵线;腹部黄色;前翅绿色,基部有一褐色大斑,外缘有一灰黄色宽带,宽带间的翅脉及内侧渡状纹暗褐色,并散有暗褐色小点。后翅黄色。前后翅缘毛浅棕色。
    (2)卵:椭圆形,扁平光滑,淡黄绿色,长径约1.5毫米。
 
    (3)幼虫:老熟幼虫体粗短,长25~28毫米,一龄时黄色,后变为黄绿色。从中胸到第八腹节各有4个瘤状突起,瘤突上生有黄色刺毛丛,腹部末端有4个瘤突,上密生蓝黑色刺毛。背线绿色,两侧有浓蓝色点线。
    (4)蛹:广卵圆形,体长13~16毫米,棕褐色。
    (5)虫茧:栗棕色,表面有棕色毛,圆筒形,两端钝平,坚硬,长约1 5毫米。


    【发生规律】褐边绿刺蛾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浅土层中结茧越冬。第一代成虫5月下旬军6月羽化并产卵,卵数十粒呈鱼鳞状产在叶背上;6月至7月下旬为第一代幼虫危害活动期;8月初第二代成虫羽化,8月中旬至9月第二代幼虫危害,9月中、下旬以后,老熟幼虫人土结茧越冬。蛹期5-6天,成虫寿命2~8灭。成虫有趋光性。

【习性与危害】
  褐边绿刺蛾在广西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枝叶间或表土层的土缝中结茧越冬,翌年4-5月化蛹和羽化为成虫。扁刺蛾第一代幼虫出现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青刺蛾第一代幼虫出现于6月上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于8月至9月上、中旬。褐刺蛾的第一代幼虫出现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于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由于各地气温不同,有些地区在第二代老熟幼虫结茧较早,当年还可化蛹和羽化,并产生第三代幼虫。成虫出现于春、夏二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
  褐边绿刺蛾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白天隐伏在枝叶间、草丛中或其他荫蔽物下。除此之外青刺蛾产卵排成块状外,其余两种的卵,多散产在叶背面。幼虫孵化后,低龄期有群集性,并只咬食叶肉,残留膜状的表皮;大龄幼虫逐渐分散为害,从叶片边缘咬食成缺刻甚至吃光全叶;老熟幼虫迁移到树干基部、树枝分叉处和地面的杂草间或土逢中作茧化蛹。 
 

【防治方法】 
  1. 人工防治: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 2. 黑光灯防治: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 生物防治: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保护和引放寄生蜂;用每g含孢子100亿的白僵菌粉0.5~1kg,在雨湿条件下防治l~2龄幼虫;紫姬蜂、寄生蝇 4. 药剂防治:幼虫发生期及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50 %马拉硫磷乳油、25 %亚胺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90%巴丹可湿性粉剂等900~1000倍液。此外还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4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2.5%鱼藤酮300~400倍液、52.25%农地乐乳油1500~2000倍液。 
 
  2.农业防治:结合整枝、修剪、除草和冬季清园、松土等,清除枝干上、杂草中的越冬虫体,破坏地下的蛹茧,以减少下代的虫源。 
  
  3.物理防治:利用成蛾有趋光性的习性,可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在6-8月掌握在盛蛾期,设诱虫灯诱杀成虫。
  4.药剂防治:对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在各代幼虫盛孵期,可用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喷洒,或结合防治其他食叶害虫,实行兼治即可。 
分享与收藏:  花木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