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四川省花卉协会-E花木四川省花花协会 » 花木资讯 » 病虫防护 » 竹黑粉病防治

竹黑粉病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2-26  作者:遗孑网 竹黑粉病又称黑穗病为竹子常见病害之一。竹黑粉病主要为害春梢和笋(或嫩竹),造成春梢和嫩竹  浏览次数:202
     竹黑粉病又称黑穗病为竹子常见病害之一。 竹黑粉病主要为害春梢和笋(或嫩竹),造成春梢和嫩竹枯死(或退笋)。在发病重的竹林,如江苏金坛县毛金竹发病株率高达89%,由于连年春梢大量枯死,致使发笋量显著减少,竹林明显衰败。

 【分布】  在国内分布很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南、贵州、云南、四川、陕西和台湾等省均有发生。  
      
   
      
    【症状】  病株在春天当芽萌动伸长时,或在新梢放叶前,整个芽或新梢顶端稍肥大,叶鞘外部呈淡紫红色(与健株的芽或嫩梢明显不同),不久叶鞘开裂,露出黑粉。发病部逐渐向下延伸,使整个新梢(或芽)布满黑粉并枯死。病株通常全株大多数春梢(芽)发病,严重的竹林似火烧一般枯黄。病株连年发病后小枝呈丛生现象。笋(嫩竹)发病初,外表失去光泽和新鲜感,笋箨逐渐张开,端部露出黑粉,并渐向下延伸,最后全株枯死。 
     
    【病原】  本病由白井黑粉菌(Ustilago shiraiana P.Henn)引起。病株梢端的黑粉是病菌的厚垣孢子(冬孢子),初期孢子堆常呈半胶结状,以后随着孢子的成熟逐渐疏松飞散。厚垣孢子暗褐色,单胞,一般为圆球形,外壁有细微刺痕,在电镜下有明显的网状斑痕微突。直径为5.4~11.0μm。   
     
    成熟的厚垣孢子无休眠期,立即可萌发。厚垣孢子萌发时不产生明显的担子,只形成一个很短的芽管,然后从芽管上连续地以芽殖方式产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成熟后很容易脱落分散。 
     
    厚垣孢子在10~28℃下都能萌发,但以20~24℃为最适;在相对湿度93%时开始萌发,98%~100%时萌发率最高。在适宜的条件下2小时即开始萌发,10小时达萌发高峰。成熟的厚坦孢子一个月后即丧失萌发能力。 
     
    【发病规律】  竹黑粉病菌的寄主,主要是刚竹属(Phyllostachys)中的一些竹种,如毛竹(P.pubescens)、淡竹(P.glauca)、水竹(P.heteroclada)、桂竹(P.bambusoides)、刚竹(P.viridis)、毛金竹(P.nigra var.henonic)、甜竹(P.flexuosa)、红壳竹(P.iridencens)、人面竹(P.aurea)等,还有青篱竹属(Arundinaria)的少数竹种和箭竹等。 
     
    病竹多数从下到上的侧枝全部发病,少数病株顶部侧枝不发病或部分侧枝上部的春梢不一定都发病。这些病株中,下部侧枝(或小枝)发病较重,向上逐渐减轻。病竹一般每年春梢连年发病,但第二次萌发的新梢(6月后)多不发病,所以该病一年只发生一次。病株(或笋)常成簇出现,多数竹鞭相连。跳鞭或浅鞭上的笋容易受侵染发病,可见病菌可能从幼小的笋芽或鞭芽侵入,以后菌丝追随幼嫩的梢端(或鞭端)生长,成为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老竹林发病多于新造竹林。 

    【防治措施】  对竹黑粉病的防治应在发病初,在黑粉(厚垣孢子)飞散前,把病竹(笋)连竹鞭一起挖除。新造竹林避免在病竹林内取用母竹。老竹林应结合抚育管理,每隔数年进行压土,加厚竹林的表土层,减少跳鞭和浅土鞭,这样既有利于竹林的生长,又可减少发病。
分享与收藏:  花木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