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经济结构大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云南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实现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特作决定如下:
一、充分认识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重大意义
1. 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是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支撑。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是云南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作出的重大抉择;是云南为进一步探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基于对云南省情的不断深化认识和对云南五十年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总结而得出的结论。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就是要发挥我省多气候带、多物种资源的比较优势,以保护和开发生物资源为目的,加强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改造和提升生物资源开发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最重要的产业支撑。建“中华生物谷”,就是要依托现有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相对固定的区域,集中生物技术,形成高科技产业区,使之成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技术支撑和核心区。
2. 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是云南在新世纪发展特色经济的必由之路。总结建国以来云南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生物资源开发及其产业化的过程。五、六十年代以橡胶、茶叶为重点,七、八十年代以烤烟、甘蔗为重点的两次大规模开发,初步奠定了我省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九十年代中期,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把以食品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建设。这个思路得到了来云南视察工作的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明确指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是云南的前途、云南的未来、云南的方向。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更进一步展现了绿色产业发展的光明前景。经过多年的建设,我省基础设施状况、科技水平和政策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为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中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我省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创造了重大机遇。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发展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加快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巩固提高有利于维护良好生态的少污染、无污染产业,在所有行业中加强环境保护,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一定能够形成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 加快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是云南适应新形势,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客观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生命科学成为新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加大力度实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创新开发。国内一些省区相继提出建设"绿色食品大省"、"生态经济大省"及"药谷"等。国内外加快发展绿色产品和生物产业,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态势,给云南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前,以"环境认证标志"、"绿色标志"为主的技术壁垒与一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并存,并有进一步突出的趋势。建立和施行绿色标准,成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随着人类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使合理开发资源和加强环境保护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天然产品、绿色产品正成为21世纪消费需求的主流。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正是适应这种环境和变化,促进我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品更新换代,构建新的产业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
4.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省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云南多气候带、多物种资源的优势,加大观念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的力度,突出重点,通过建设六大工程,建立六大支撑体系,做强做大十个生物资源开发产业,把我省建设成为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为主体的绿色经济强省,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 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不断创新的原则。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要把创新贯穿于生物资源开发的始终。已经形成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要创新,新兴产业更要创新。要不断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改造提升原有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市场导向的原则。要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开发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和产品,培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产品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和资金市场,开拓国内外市场。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多种所有制营销企业平等竞争,实行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积极发展市场中介机构。
--产业化开发的原则。要把加快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和富民兴滇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遵循和实施绿色质量标准,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促发展,形成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配套,产业、企业发展与园区建设配套,产业、产品开发与技术研发体系和市场开拓配套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以开放促开发的原则。生物资源开发创新要立足于开放,走联合、合作开发创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路子。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的经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开展生物资源开发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尽快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机制和运行模式与国际接轨。
--保护和开发相统一的原则。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决不能以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发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制定和完善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法规,把环境评估作为产业开发的硬性约束,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使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突出特色的原则。要开发省内优势资源,利用省外、国外资源,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在市场竞争中强化云南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的产业地位和树立绿色产品的品牌优势。加强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突破。各地州市县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和产品。
6. 发展目标:按照十五届五中全会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总体要求。到2005年,力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左右,比1998年翻一番,年均增长7.5%;到2010年实现总产值1800多亿元,年均增长7.2%;到2015年实现总产值2600亿元左右,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7.1%。要做强做大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必须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烟草支柱产业和糖、茶、胶、畜、林等优势产业,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产业的技术跨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继续巩固烟草的支柱产业地位,再创辉煌;强化畜牧业在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把糖、茶、胶培育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把林产业作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的基础性产业来抓,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快天然药物、绿色保健食品、花卉及绿化园艺、生物化工等新兴生物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云南生物资源产业开发的先导产业和新的优势产业。把云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物技术发达、生物产业强大的绿色经济强省。
三、重点发展十大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
7. 烟草产业。按照“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指导方针,正视国家政策调控、市场变化带来的困难和世界各烟草大国的激烈竞争,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积极调整布局,把烤烟生产向最适宜区转移。积极实施大集团战略,巩固和发展红塔集团,完成企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云南烟草的整体竞争能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国际、国内烟草界的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提高云南烟草的市场开拓能力;积极实施科教兴烟战略,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研究推广力度,全面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提高云南烟草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提高云南烟草的再造能力,再创“两烟”辉煌。
8. 蔗糖产业。进一步调整结构、控制总量,把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到2005年,推广甘蔗新良种300万亩,单产达到4.5吨,出糖率提高到12.5%;引进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新产品及系列产品,搞好糖的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率。要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组建糖业集团,创建名牌产品。
9. 茶叶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实施名优茶工程。推广优良品种,改造、更新现有茶园,提高茶园单产和质量;集中建设一批无性系优质高产茶园。到2005年,无性系良种茶叶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生态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全省茶叶单产达到50公斤以上。加大茶叶加工企业改革力度,组建以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的五大茶叶集团。积极推进茶叶系列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开发绿色(有机)茶、功能性茶、地方名特优茶和茶叶食品,巩固和创建十个左右名牌产品。加强和完善行业管理,建立全省主产茶区的茶叶交易市场,在国内外重点市场建立销售网络,扩大宣传,增加茶叶出口和销售。
10. 天然橡胶产业。进一步优化布局,控制现有规模,依托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新品种,改造低产低质胶园,改进割胶技术,提高干胶产量。通过内引外联,加快橡胶制品高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工作,积极开发新的名优橡胶制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我省原料型橡胶产业向加工型橡胶产业的转变。
11.畜牧、水产养殖业。畜牧业要大力推广冻精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和杂交改良技术,积极采用和推广胚胎移植技术,大力改良畜禽品种,提高良种比例;调整畜禽品种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和名特优品种,使牛、羊、禽肉产量比例提高到30%;积极发展青贮饲料、氨化饲料和配合饲料,加速草山、草坡改良步伐;建立完善畜禽防疫体系,研制、推广快速诊断技术和高效安全疫苗,坚决控制住疫病;实施畜产品名牌战略,提高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附加值;强化畜产品市场营销手段,提高我省畜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快发展地方名特优稀水产品;在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野生动物驯化和繁育,发展特种养殖业和医用实验动物、观赏动物。
12. 林产业。林产业是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的基础性产业。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与开发并重,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产工业体系。加强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荒山造林、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使森林植被覆盖率2005年上升到的48%,2015年上升到53%;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强林业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实行分类经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优质用材林和经济林,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优质用材林基地、干果基地、工业原料林基地和特种经济林基地;发展竹产业。积极开发具有云南优势和特点的林产品加工业。
13. 以天然药物为主的现代医药产业。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重点发展以防治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为主的天然药物,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道路,使以三七、灯盏花、鞘蕊苏、天麻、当归、茯苓、薯蓣、云黄连、蛇毒等我省特有中药材系列和以动物为原料的天然药物为主的现代医药产业,逐步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加强对民族民间药物的挖掘整理,研究开发一批民族民间单方、复方制剂,尽快形成商品。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以现代技术改造中药传统生产技术,建设一批符合现代要求、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中药材基地。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要积极进行生物工程制药和兽药的开发。
14. 绿色保健食品产业。充分发挥我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光、热、水、土、气的有利条件,瞄准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绿色食品生产开发规模,重点发展绿色优质米、优质油、蔬菜、茶叶、马铃薯、咖啡、魔芋、葡萄酒、热带果品、食用菌、野菜等,下功夫建设一批优质绿色蔬菜、水果商品生产基地。严格执行国家绿色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实施绿色企业准入制度,积极推动绿色食品产销体系建设,以满足消费需求和绿色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利用我省较为丰富的、有保健功能的动植物、微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功能食品。
15. 花卉及绿化园艺产业。建立花卉、绿化植物种子、种苗、种球繁育体系,高起点、规模化建设花卉示范园区和一批优质花卉出口生产基地,形成一批有经济实力的花卉、绿化园艺生产企业。大力发展以切花和盆花为重点的花卉产业,积极发展有云南特色的观叶植物、城市绿化树木和草坪。坚持民有民营,走外向型、高科技、多渠道、股份制的创新发展路子。以我省最为优越的自然条件,低廉的土地、劳动力价格,吸引国内外著名的花卉公司,将其生产基地转移到云南来,把云南建成亚洲最大的花卉出口基地和市场交易中心。
16. 生物化工产业。利用生化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积极开发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重点发展支撑绿色种植业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以及以特色香料、林化工原料为主的植化产品和以动物、微生物资源为基础的生化产品。重点扶持一批有市场前景,能拉动产业发展的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
四、实施六大工程
17.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紧紧围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园区建设,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国内外生物资源开发企业进园生产需要。要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加强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县乡公路、农村通讯、农业气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生物资源开发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18. 良种工程。把良种工程作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建设的重点,实行自育与引进相结合,逐步创立我省生物资源良种品牌。建设花卉、蔬菜、果树和畜禽良种研究开发中心;扶持专业化种子公司,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和完善新品种选育、原种繁育、良种生产、包衣、加工、销售和推广服务体系,推动种子生产由粗放分散向集约化、商品化转变,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布局区域化和统一供种。
19. 试验示范工程。重点抓好"一谷、一库、一批园区"建设。要依托现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开发区,在滇中建设"中华生物谷",使之成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技术集散地和生物技术孵化区。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国际合作,建设好中国云南野生种质资源库,开展生物资源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证。园区建设要以最优越的自然条件、最低的成本、最优惠的政策和灵活开放的机制,为投资者构筑一批低成本的种植、加工和生物技术孵化"平台",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将其种植和加工基地转移到云南,使园区成为我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集约化生产加工区。要抓紧实施昆明、玉溪、西双版纳花卉示范园区、思茅现代林业开发区和三七工业园区等园区建设;抓紧做好现代医药产业园区、绿色保健食品产业园区、蔬菜制种等园区论证实施工作。各地、州、市要依托现有的开发区,积极建设对本地特色产业有重要影响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示范园区。要高起点、集约化地把示范园区建成各产业起龙头带动作用的精品工程。
20. 绿色通道工程。航空、铁路、公路等运输部门要改进服务,降低收费,增加我省绿色产业竞争力;要简化报关手续,降低出入境检疫检验收费标准,为生物鲜活产品进出口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严禁各种非法关卡和不合理收费,尽快建立包括产品的运输、包装、检疫、进出口、海关服务在内的绿色通道系统,确保鲜活产品的运销畅通。要支持有关单位、企业积极与有关航空公司合作,组建专业化货运公司。
21. 信息工程。加快信息宽带网络建设,积极发挥其宣传云南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和产品、扩大招商引资的作用。省政府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要建立云南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信息中心,定期发布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和重点项目指南,并积极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服务。健全我省与世界、全国和省内各地州市之间畅通、高效的信息网络,力争我省生物资源开发信息工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2. 市场开拓工程。抓紧建设花卉拍卖市场,建设和完善一批中药材、食品等产地交易市场,培育营销龙头企业和营销队伍,鼓励和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在国内外建立营销网络,尽快形成统一集中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新型营销体系。实施名牌战略,制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品牌认定办法,不断推出名牌产品,争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50个左右生物资源开发名牌产品。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或严格执行符合国家和国际市场准入要求的技术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管理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绿色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办好中国昆明国际花卉节,积极筹备中国昆明国际绿色产品博览会等活动,宣传云南绿色产业形象,创造产业发展的商机。
五、建立六大支撑体系
23. 人才支撑体系。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快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的改革步伐,用活用好现有人才,充分调动生物技术开发研究和管理人才的积极性。要抓紧培养后续创新人才,鼓励和支持人才冒尖,积极做好年轻人才的选拔工作。要通过省院、省校合作共建一批生物技术重点学科项目,提升我省培养生物技术创新人才的水平。要借助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优势,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送出去深造。要抓紧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引进人才的政策规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拓宽引才引智的途径。要以优厚条件吸引人才回国回省定居,并可采取客座研究、技术入股、合作开发、假期讲学、外商代理、专题咨询等多种方式引才引智,采取期权股等多种形式调动人才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特别是要瞄准国内外生物技术的尖子人才,加强与他们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要发展规范的人才市场,建设人才信息网络并与全国联网,建立各类稀缺人才的信息储备库,使人才和用人单位主要通过市场来实现优化配置。
24. 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应用市场机制,改善生物技术研发和创新环境,形成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生物技术研发、应用、扩散创新体系。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水平,逐步形成瞄准市场、超前研发的技术创新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要选准我省条件较好、有特色和相对优势的技术领域,充分发挥我省生物科技力量,重点攻克影响我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从现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科研成果的同时,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专利技术、科技成果,重点扶持,创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一批生物资源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加速生物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建立科技推广普及网络。稳定和完善县及县以下农、林、畜等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人员和科普协会、产业协会的作用,加强科技推广、培训和科普宣传;发展一批科技推广服务社会中介机构;引导产业龙头企业在其基地建立科技推广普及组织,促进各种实用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尽快推广到生产者手中。
25. 资金支撑体系。要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建立以企业投资为主体,财政、信贷、外资、社会集资、资本市场集资等多渠道、多 元化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投融资体系。从今年开始,省财政每年投资1亿元,建立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贷款贴息、新品种研发与引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六大工程、六大支撑体系及原料基地建设等方面。通过产业引导和贴息引导,使各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积极投向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省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农业技术推广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三项费"、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农村电网改造资金、省院省校合作等资金的10%-15%要投向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并逐年有所增加。要发挥省生物资源品种开发与保护基金会筹集资金的作用。支持和鼓励生物资源开发企业上市融资和增发新股、增资配股。尽快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外资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生力军。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6. 中介组织服务支撑体系。建立以行业协会组织为主的中介服务机构,强化对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服务功能。已组建的省花卉产业联合会、省茶叶协会等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组织、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其他主要的生物资源开发行业也要创造条件,组建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发展评估和咨讯服务组织,为投资管理提供成果鉴定、项目评估、法律与财务咨询等服务。各会计、审计和律师事务所,要积极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企业搞好中介服务。
27. 政策支撑体系。要用足、用活对内对外开放、人才引进、财政税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国企改革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优惠政策,尤其要制定更为灵活的土地使用政策,为生物资源开发提供最基本的生产条件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制定优惠办法,尽量降低生产用水、用电、用气和通讯等费用,扶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快速发展。要建立科学决策系统,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建立在民主、科学的基础之上。要及时发现和研究生物资源开发创新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清理阻碍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的政策规章,及时总结创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尽快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要积极向中央反映,争取烟草税收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和政策倾斜。
28. 法律支撑体系。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已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遵守与有关国际组织的签约。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认真清理不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建立和完善我省生物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提高依法行政的质量和水平。要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知识产权,适时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为我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法治环境。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9. 强化领导机构。为了加强对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作的领导,省政府生物资源开发联席会议制度改为省政府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协调领导小组,由省长任组长,有关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级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主要负责研究解决全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检查、督促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在省政府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作为省政府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协调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主要负责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方针政策,制定产业发展的规划,负责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和服务。各地州市县应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明确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的组织领导机构。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要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指导全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的重要职责。
成立生物资源开发创新项目专家咨询委员会。从现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部门选择一批专家,组成"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项目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创新产业中的重要政策、重大项目提出决策参考意见。
30. 明确职责,改善服务。各级党政机关要结合机构改革,转变职能,进一步转进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定政策,明确职责,改善服务。省级有关部门要把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作为各自的重要职能,纳入本部门的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履行职责。计划部门要把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经贸部门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使其在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中发挥产业带动作用;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投入的引导和宏观管理,适时安排好资金投入,并明确规定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科技部门要把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作为“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最为重要的部分,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教育部门要积极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培养各方面的合格人才;外事、外经贸部门要把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作为对外开发、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农、林、水、烟草等部门要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做文章,尽快促进产业升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环境评价和监测,按所有产业的发展都要符合绿色标准的要求,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统计部门要把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纳入全省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全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情况,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各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全社会都来支持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氛围,努力把云南建成中国西部投资发展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
各地州市应根据本决定的相关内容,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