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群山环抱的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小河村,2000余亩茶园依偎在大山的怀抱,满眼绿色。一大早,村民陈必富和老伴就来到自家茶园采摘新茶。“种下‘摇钱树’,走上致富路。今年开春以来,我家销售茶叶收入1万多元钱。”遥望茶山云雾绕,茶香醉心人神往。陈必富每天都要到茶园里采茶或除草。“把这10亩茶园管理好了,家庭收入就增加了。”陈必富说:“空闲的时候,我还到村里的茶厂打零工,每年也有几千元的收入。”
“1亩茶园的收入能抵得上5亩玉米的收入。”小河村总支书陈家财告诉记者。小河村163户农户,有2100亩茶园,家家有茶园。村域内有2家茶叶精制厂,每年每户村民种茶或到茶厂打工的收入少的有1万多元、多的有几万元。茶叶已经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富民产业。
近年来,龙陵县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工作思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探索贫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新机制,实现了生态产业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做好短钱、中线、长线规划。短线发展石斛、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等产业;中线发展茶叶、核桃、水果、坚果、咖啡等产业;长线依托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该县基本形成了第一产业以发展速生丰产林、高效经济林、木本油料林、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及林下基地为主,第二产业以发展木材、干鲜果、木本油料、森林食品、生物质能源等初精加工为主,第三产业以发展森林旅游、森林生态休闲、森林技术服务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2018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7.872亿元。
在镇安镇邦别村千亩连片的芒果园里,村民施洪碧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给自家的芒果套袋:“种芒果,学问大着呢!”施洪碧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在政府帮扶政策支持下,贷款5万元种优质芒果20余亩,修建了浇灌设施,还多次参加技术培训。2018年,施洪碧销售芒果收入达8万余元,全家靠种芒果脱了贫。“虽然今年干旱,雨水偏少,但有浇灌设施做保障,再加上管理到位,今年要挣10万元应该不难,6月中旬芒果上市,产品都销往省外市场。”施洪碧很自信。
在推进高效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龙陵县出台多项政策,在基地建设、生产设施、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补贴,积极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等项目资金,使项目跟着基地走、服务跟着产业走。
龙陵县经济林面积目前已达120多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0.08%、林业用地面积达334.73万亩、林地面积283.3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1521.29万立方米。林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打通了林地集约经营的“瓶颈”,盘活了森林资源,基地建设风生水起。近几年来,龙陵县新建核桃、优质茶、石斛、热带干水果基地100多万亩,其中万亩连片基地5个。全县有农(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户,专业合作社411家,农产品初精加工“大嫂车间”1000多个,打造出龙陵紫皮石斛系列产品、“香归银毫”、龙陵黄山羊等100多张精品农(林)业“名片”,带动了产业提质增效。
“栗树果喂猪,猪粪入沼气池,沼气做饭照明,沼渣沼液做石斛追肥,既消除了养殖污染,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石斛品质。”算起这笔变废为宝的经济账、环保账,象达镇勐蚌村石斛种植户郑竹购说。郑竹购养殖了30多头猪,饲料以山中的栗树果为主,建起了沼气池,种植了10余亩石斛,每年创收20多万元。
近年来,龙陵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全县建成了1.86万个沼气池,构建起了“猪—沼—蔬菜”“猪—沼—石斛”两大循环产业链条,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农商文旅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生态富民强县同步。
依托良好的生态,龙陵县以全域视角发展旅游,全力打造怒江、龙川江、小黑山·蚌渺湖、苏帕河·勐蚌4条生态康体旅游线路,迎来游客如织,火了一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