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日,《包头市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湿地保护与建设工作就此翻开新的一页。
包头市现有湿地3.6万公顷,其中黄河滩涂湿地2.9万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82.3%。分布于包头市的湿地,为区域生态建设和气候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湿地保护工作的逐步发展,广大市民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逐年提高。全市湿地面积不断增大,湿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湿地之殇:灾难从天而降
过去,由于认识和宣传力度不够,包头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长期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也不完善,沿黄地区居民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随意侵占等行为时有发生。沿黄湿地面积萎缩,污染加剧,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功能随之下降。
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成立了南海子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同年,自治区林业勘察院对湿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作出全面的科学考察,提出了“自然保护为根本,旅游业、养殖业协调发展,实现多种经营”的保护发展方针。2003年,东河区政府专门聘请国外专家到南海子湿地考察,对湿地规划提出概念性规划。
谁也没有想到,2004年,一场无情的空难给刚刚起步的包头湿地保护工作沉重一击。
当年11月21日,MU5210航班在包头起飞后不久便坠入机场附近的南海公园湖中,包括47名乘客、6名机组人员、2名地面人员在内的55人全部罹难。空难使南海湖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总体水质恶化,富营养化程度加重。南海公园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5亿元。
■湿地之幸:保护工程启动
2005年,根据空难后的实际,包头市重新编制了《南海景区总体规划》。2007年,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成立,同年召开了全市湿地保护工作会议,下发了《包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决定》。至此,包头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为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与建设,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2010年初,包头市林业局制定了《包头市湿地保护条例》。《条例》广泛争求意见并几易其稿后,于12月1日正式施行。
2009年挂牌成立的包头市生态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协助九原区、东河区、高新区及相关部门对沿黄湿地范围内的26座砖窑和其他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同时,包头市高标准编制了《黄河湿地概念规划与城区段黄河湿地控制规划》,在长170公里的狭长区域内建设“三带一廊七景区”,以保护恢复沿黄湿地。目前,以现有河堤为基础建设的长56公里的景观道路已竣工通车,蓄滞洪区建设工程、湿地监测站等一批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湿地之变:水清草密鸟多
如今,沿黄湿地发生了明显变化:水清了,草密了,鸟多了。
据环保部门测定,南海水质由劣五类水质变为可饮用三类水质,透明度由原来的5-10厘米提高到50-60厘米。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水生、湿生植物和湿地鸟类、两栖类动物及鱼类。据专家考证,18年间,鸟类数量由77种增加到201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13种。
为进一步加强对野生珍稀鸟类的保护,营造更加适合鸟类生存的环境,当地有关部门邀请鸟类专家何芬奇教授做顾问,在南海湿地营造遗鸥生境,研究如何人工吸引遗鸥繁殖。2009年6月,这一项目初现成效,研究人员在小岛上发现了100多窝鸟卵,其中有普通燕鸥、黑翅长脚鷸、赤膀鸭等在此繁衍生息。南海湿地又重新呈现了百鸟翔集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