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罗兰原产地中海沿岸,喜冷凉气候,冬季能耐零下5℃低温,忌燥热,要求肥沃、湿润及深厚的土壤,喜阳光充足,但也能耐半阴。紫罗兰用途广泛,既可做盆花栽培,又可应用于高档花坛景观,还可做切花栽培。
品种选择 目前做花坛花栽培的品种有以下几种。
“和谐”系列株高20厘米至30厘米,植株整齐,矮生,分枝多,株型紧凑,开花早,适合秋冬栽培。
“灰姑娘”系列株高20厘米至30厘米,灰色叶片。
“佳酿”系列株高25厘米至40厘米,花色艳丽,花香浓郁。
“美酒”系列株高35厘米至50厘米,重瓣花比例超过55%。
栽培管理 容器选择紫罗兰是直根系植物,最好使用穴盘苗栽培。需要选择稍深一点的容器,口径为10厘米至13厘米,如果选择的容器太浅,后期叶片容易发黄。
基质选择使用疏松、透气的基质,pH值最好在5.8至6.5之间,EC值在0.8至1.0之间,不要超过1.5。如果基质pH值过高,植株容易发生缺铁现象,造成新叶发黄。如果EC值过高,就会对根系生长不利。
温度管理要想获得理想株型,白天温度最好控制在15℃至21℃之间,夜间温度为10℃至13℃。在此环境下,即使不用激素处理,株型也比较紧凑。
肥水管理上盆一周后即可施肥,可用20-10-20和12-2-14+6Ca+3MgO交替使用,N的浓度为175ppm至225ppm,即20-10-20稀释1000倍左右,12-2-14+6Ca+3MgO稀释600倍左右。到苗中期,浓度可提高到250ppm,维持基质EC值在1.5至2.0之间,过量的肥料将导致叶片过大;缺肥则易导致叶片变小,基部叶片黄化。
株型控制在冷凉的冬季栽培紫罗兰,一般不需要使用生长调节剂。但在秋季栽培,由于九十月份温度还较高,此时植株会长得较高,特别是开花后,株型比较松散,因此需要使用生长调节剂来控制植株的株高。根据植株生长势,可用3200ppm至5000ppm的B9或500ppm至750ppm的CCC,在上海的10月上旬甚至可使用10克至15克/15升的悦联牌15%的多效唑来喷洒叶面。在温暖的春季栽培也需要一定的生长调节剂来控制,这样可达到株型紧凑、花序紧密的效果。当然,在使用调节剂时,应先试验后积累一定经验来掌握其浓度,苗态不一样,环境不一样,其浓度也不一样。
病害防治
枯萎病此病由尖镰孢菌引起,主要症状是植株下叶的叶脉褪色变黄,叶脉变黄的顺序是由下叶往上叶发展,下叶整个黄化枯死,低温栽培时与缺乏营养元素症状相似。温度高时,可转成急性症状,整株枯萎或植株一半凋萎,接着枯死,横切茎基可看到维管束变为褐色。该病菌在土温28℃时易侵染植株发病,土壤板结、透水性差、植株有伤口容易发病。 此病只能预防,土壤应消毒,可用五氯硝基苯1300倍液加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浇灌基质。如发现有严重染病植株,应立即拔除销毁,以防传染其他健康植株。
疫病叶片发病时呈圆形大病斑,潮湿时软腐,干燥时青白色,易破裂。茎部发病呈水渍状、暗绿色,但维管束不变色,患部以上部分萎蔫。
可用72%的普力克600倍液或25%甲霜灵粉剂800倍液浇灌进行防治。
花叶病此病是芜菁花叶病毒,感病植株的叶子变小、皱缩、扭曲、反卷,呈现出明显的花叶症。
该病主要由蚜虫传播,因此应及时防治蚜虫,可喷吡虫啉来杀死蚜虫。
缺镁症主要症状是下部叶片从主脉附近开始变黄出现失绿,叶脉间有模糊的黄化现象发生,慢慢扩展到上部,生育后期除叶脉外整叶发黄。
可根据以下要点进行诊断:一是在生育早期发生的失绿有可能是肥料蒸汽造成;二是长期低温、光线不足也会出现黄化;三是根据黄化在叶脉间的出现是否规则来确认,如果出现的黄斑不规则,可能是叶斑病;四是如果黄化从叶缘开始,则缺钾的可能性极大。
易发生缺镁症的条件有以下几点:一是低温影响了根对镁的吸收;二是施钾过多,产生颉颃作用,影响了镁的吸收;三是当根对镁的需要量大但根弱不能满足需要时也会发生。 防治方法是定期浇施含镁的复合肥,比如12-2-14+6Ca+3MgO。
缺铁症新叶叶脉间发黄,比较容易辨认。基质pH值过高时容易发生,基质过干、过湿、低温时,根的活力受到影响也会发生缺铁症状,可喷洒3000倍螯合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