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症状
1.1嫩梢发病症状
皖南山区嫩梢染病时间一般在春、夏、秋3季。春季多在基部嫩梢上有病斑,多呈椭圆形或舌状褐色,发病后病梢慢慢弯曲和落叶;夏季和秋季在树干、树基和大枝上萌发梢或不定芽上出现病斑,症状和春季基本相同,但部位以中部居多,在二至四年生枝条上病斑多为梭形并伴有下陷的溃疡斑。树干和大枝多为轮状大型病斑,并由外向内逐层下陷,木质部灰黑色[2].
1.2叶发病症状
皖南山区染病油茶嫩叶发病时间一般在2-9月。病斑多在叶缘、叶尖部位,一般呈不规则或半圆形黑褐色,常常伴有不规则轮状细皱纹,边缘紫红色;老叶的病斑下陷,褐色或黑褐色,常有不规则较稀轮纹,病斑的边缘有淡黄褐色或紫红色环,林下养鸡球虫病的诊治老叶发病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上有轮生小黑点,每一轮纹在叶背呈褐色隆起。
1.3芽发病症状
皖南山区染病的油茶,叶芽和花芽上易发生炭疽病,多在鳞片基部出现不规则或半月形病斑,颜色大多呈黑褐色,极少呈黄褐色,叶芽和花芽发病后期呈灰白色,有时伴有黑斑纹。在花芽上的病斑可以侵入深至子房柄;花瓣发病后基部病斑为黑褐色,多呈半圆形。
1.4果发病症状
皖南山区油茶果发病初期,果面上会先出现红褐色小点,之后慢慢扩大,颜色也由红褐色变为褐色或黑褐色,在果径迅速生长时期发生的病斑,颜色稍浅,呈浅褐色,果上有轮生的小黑点。特别是雨后、露水浸润或空气湿度大时,果上会产生粉红色颗粒状、粘质的分生孢子堆。一个发病果的表面一般有1~14个不等的病斑,病斑会扩展至联合,有的病果可沿病斑中部裂开,种仁病斑为黑褐色,成熟的种子病斑为褐色斑;未成熟的种子病斑黑褐色或褐色[3].
2发生规律和传播方式
2.1发生规律
皖南山区染病的油茶在1年中被害顺序大多先是嫩梢、嫩叶、果实,其次是花芽、叶芽、初冬的花等。由病蕾发育成的花、幼果和枝端的病蕾痕可以继续发病,形成一个年周期的侵染链,可经冬季休眠后连接到次年春天。
皖南山区油茶炭疽病发生与温湿度有密切相关,早春湿度大,温度上升至14~18 ℃时,10 d左右即可发生病害;温度达到25~28 ℃时,病害迅速扩散蔓延。春雨早多,炭疽病相应早重,夏、秋季节降雨多、时间长,病害严重且持续时间比较长。一般低山区比高山区病害发生较多、较重;阳坡、山脚、林缘多于阴坡、山顶、林内;施氮肥的重于施农家肥的林地。
2.2传播方式
皖南山区油茶炭疽病病菌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在油茶生长季节中可以反复侵染,主要是病菌分生孢子可以借助雨水、露水和风吹传播,从而达到反复侵染,病斑越多,侵染越大越快。在近成熟的果实受侵染后,可以形成种子炭疽,这也是带菌种子可以远距离传播的来源。特别是当年高感植株,如果处理不好,在次年会增殖病源,传播早且迅速。
3防治方法
3.1科学管理
进行科学的土壤管理,调整林分结构,保持林内油茶株间枝叶不相衔接的立木密度。垦复合理,多施腐熟有机肥,不套种高杆农作物,少施或不施氮肥。
3.2加强调种、调苗检疫
禁止从疫区调种,也不能从晒场油茶果中直接选种。来自非疫区的种子,播种前也要进行药物处理,可用0.2%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拌种。应选择正规的机构进行调苗,最好是近年培育的高产优质新品种,但是也不能盲目购进,要根据油茶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苗,确保栽植成活、成园和高产等。
3.3修除病源
早春后及时剪除病枝、病叶、病蕾等,修剪要至病部以下5 cm处,病果和病叶可以直接摘除,及时刮治大枝和树干上的病斑,刮口处要用75%酒精消毒,园内大枝和树干全部刮好后,再对刮口处涂抹波尔多液保护;初夏再次剪除当年染病的枝叶和蕾等病斑1次,修剪要至病部以下7 cm处,病果和病叶可以直接摘除,及时刮治大枝和树干上的病斑,刮口处要用75%酒精消毒,园内大枝和树干全部刮好后,也要再对刮口处涂抹波尔多液保护;冬季前可以在对树主干进行涂白保护,并在原刮口处再次涂抹波尔多液保护。修除的病源必须及时深埋,不得随意丢弃[4].
3.4选择抗病品种
可以将染病严重的整株伐去并挖出,移至园外处理,同时要对挖出株土壤用石灰粉进行处理,冬季时栽植高产优质抗病单株。如果整个园区内大部分株都有病源,且每年产籽率极低,或每年靠大量药物治疗后才可以收获的园区,可以考虑用抗病较强的品种进行试栽,也可以在园区内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单株,就地繁育进行栽植,提高林分的抗病成分。
3.5药物综合防治
药物防治可以防止病源扩散或再侵染。预防可用1%波尔多液,每年在3月初、7月中旬和11月上旬各喷1次;轻度发生时,可用2%波尔多液和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交替防治,间隔时间为15 d左右,也可根据情况自定时间;重度发生时,可以用3%波尔多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交替防治,前期间隔时间为5 d,后期间隔时间为8 d,也可根据情况自定时间和增减药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