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特区外城市绿化建设与管理相对落后的状况有望在未来8年得到改变。昨日我市召开城市绿化工作会议,公布首个《深圳市城市绿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从2012年至2020年的8年时间里,在全市广泛开展以“生态化、人文化、精细化、均衡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绿化提升行动”,至2020年,使深圳城市绿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政府首次以每年1个亿设立“深圳绿化奖”,奖励做得好的区政府和人员。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市长许勤,常务副市长吕锐锋等出席会议。
现状:原特区内外差距较大
据悉,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深圳绿化整体水平居全国大中城市领先位置。但仍有不足,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与国际先进城市绿化水平相比尚存在差距。与自然气候条件相近的新加坡相比,深圳在绿化层次、植物配置、色彩变化、品种选育、精细管养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园艺发展历史悠久的欧洲相比,深圳在绿化品质、园艺水准、园林艺术、生态意识等方面差距明显。
其次,原特区内外城市绿化建设与管理水平差距较大,“二元化”现象突出,与特区一体化要求不相适应。与原特区内相比较,原特区外公园绿地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除行政中心区域外,绿化水准普遍不高,景观效果不佳。
此外, 城市绿化精品不多,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鲜见,与深圳城市地位综合实力不相匹配。
目标:瞄准国际一流水平
“深圳绿化再起步,瞄准的是国际一流目标。”市城管局局长蒙敬杭表示。
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市域绿倾覆率达到50%,建成各类公园1000个以上,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面积600平方公里,使深圳城市绿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个区确立不同的定位,确定了分区目标。如罗湖区:以城市更新为依托,大幅度提高城区绿量,推行立体绿化,建设精品园林,建成与国际消费中心相适宜的精致绿化环境。光明新区:以新区规划建设为契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性服务中心建设和生态休闲产业发展,建成低碳生态的绿色新城等等。
举措:见缝插绿实现开门见绿,全市种植乔灌木2400万株
据介绍,此次瞄准国际一流的绿化提升行动,共推出四大举措:通过规划建绿、植树添绿、空中增绿、见缝插绿,实施三大计划,大幅提升城市绿量。
通过规划建绿,实现绿地健康有序地增长(绿地增量计划)。多渠道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积极推广屋顶、垂直面绿化、人行天桥绿化和生态停车场绿化,强化立交桥护栏绿化和桥体绿化,构建立体化的城市绿化格局。到2020年,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5平方公里。
全面推进生态风景林建设(生态造林计划),到2020年,全市种植乔灌木2400万株。
全面梳理、改造、提高和优化全市规划建设的8处区域绿地和生态廊道体系的网状组团结构(完善区域绿地和生态廊道体系组团结构计划),构成多层次、多功能、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
每区新建一个儿童公园
我市将编制并执行《深圳市公园发展规划》,优化我市公园布局。在建设满足市民日常需求的综合类公园和社区公园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儿童公园、海滨公园、带状公园、湿地公园等专类公园,除福田、罗湖外,每个区新建一个儿童公园。每区每年至少新建两个公园(含社区公园)。
规划提出加快新公园建设,中心城区利用城市更新的契机,重点将有条件建设公园的土地规划建设为公园。旧村和其他城市更新片区,若部分或全部改造,必须落实相应社区公园数量和面积。
规划还强调强化公园服务功能。城市综合公园突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思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构建意境优美、生态自然、特色突出的景观。社区公园突出“以人为本、美观实用”的理念,注重绿地游憩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以及休息座椅、儿童设施、健身器材等设施的配备,为周边市民提供游憩、健身、邻里交流的空间。
100条景观大道串联全城
规划提出各区每年完成1~2条景观大道改造提升(含新建),至2020年100条高水平的绿化景观大道串联全城。
深圳已经成功申办2017年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规划提出要以此为契机,将仙湖植物园打造成具有一流专业水准、一流景观效果、一流战略植物资源收集水平的国际著名植物园;将莲花山、深圳湾等公园打造成特色鲜明的绿色明珠;将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等。
至2020年末,全市建成5个以上“国家重点公园”或国际知名公园,各区的区级公园建成1个以上“五星级公园”。
全市规划建设生态景观林带461千米,以市、区为主体进行建设,对跨行政区的路段、河段的生态景观林带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属地政府统筹安排建设。
到今年底,我市将完成市域范围内300千米省立绿道、500千米城市绿道和1200千米社区绿道的建设,形成2000千米的绿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