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13亚洲政党专题会议召开期间,由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主办,以“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为主题的“亚洲生态文明对话会”在西安举行。会上,西安市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西咸新区的发展理念和在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举措,探讨了用东方智慧解决生态问题的思路。
生态建设摒弃工程思维,形成商业模式
当下,我国在生态建设上投入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重视,为什么效果不甚理想?王军说:“关键在于工程思维,把生态治理当成一项工程来看,认为生态治理与生产线、建房子一样,只要政府拨款、地方配套、立项建设、工程完工就行”。
工程思维的特点是一次性,过去城镇化的弊病在于把生态治理仅作为工程。在王军看来,生态治理是不断持续的系统,是一种机制。如何破解生态治理难题?王军介绍,大家看到的浐灞生态区,过去是西安的垃圾场和下水道,50多年来都是围绕生产线建城市,浐河、灞河水体污染严重。通过环境治理,植树造林,拦坝蓄水,城市景观出来了,价值提升了。但河流蓄水同时也淹没了河道湿地,为了弥补对自然湿地的破坏,浐灞新区在河流一侧起楼,另一侧不起楼,利用长期挖沙形成的沙坑建人工湿地,还给大自然,在人工湿地外再建城市。引入高端服务业、商业、住宅产业,土地价格由几万元增加到几百万元,经过生态治理的区域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他总结到,要通过公共投入生态治理全面提升区域价值,引导市场投入进行商业开发实现区域价值,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使生态治理、环境改善、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生态治理的再投入机制。浐灞生态区就是这样一个范例,西咸新区也是这样考虑的。
环境承载力和生态保护是城镇化首要问题
王军在谈到西咸新区生态建设的做法时表示,环境承载力和生态保护是城镇化的首要问题。环境保护优先首先体现在规划层面。据他介绍,西咸新区的具体做法有:一是建立现代田园城市点状布局的市镇体系,包括特大城市—中等组团城市—小镇—村落,以农田、山川水系、大遗址保护区作间隔,保留部分自然村落,而不是“城市吃掉农村”,用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形态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二是以就业导向研究城市。过往的教训是产业区与住宅区分离,交通流量大,造成不必要的出行。西咸新区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产城一体。以西咸立体城市为例,居住人口的60%在地就业,尽量减少私家车出行,通过步行和自行车上班。根据环境承载力和人口素质来布局产业。
三是发展绿色建筑,推广建筑节能。西咸新区正在和国内外企业研究住宅工厂化生产,一是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消耗,二是提高建筑本身的节能水平。
“大树进城”让农民认识到活树比木头值钱
一位参会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老师尖锐地问道:“西咸新区规划建设城市森林的树木从哪里来?在西部很多地方,把农村、山区的大树移种到城里,绿化了城市,却造成农村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你怎么看?”
对此,王军表示:树木进城是城市绿化的主要手段。小树进城没争议,不仅美化城市环境,也带动农村苗圃产业发展。大树进城有争议,有两种情况要具体分析:一是成年树,指树龄10年左右、胸径20厘米左右的树;从生态角度看,一般不增加碳汇,移栽对环境影响不大。而且,大树在一定时间需要间伐,与其伐掉,不如移栽到城市,不会造成水土流失。二是老树进城比较复杂,老树不是一般植物,往往寄托着人们对故乡的感情。我主张古树进城要慎重。
他认为,总体来讲,大树进城对农村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影响不大,而且有一个重要好处,就是使农民意识到活树比木头更值钱。这种观念变化会鼓励农民种树,减少砍伐,有利于改善城乡生态。
运用东方智慧解决生态难题
“针对当下的环境问题,年轻人如何更好地参与并发挥作用?”针对一位大学生的提问,王军先与大家分享了一个观点,他说,东方和西方的思维具有很大不同:西方讲物质,东方讲精神;西方讲规则,东方讲伦理。社会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国际关系伦理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要思考如何用东方智慧解决环境问题,我们更应该弘扬东方文明的生态环保伦理。生态环保伦理不仅是人与人的契约、国与国的契约,也是人与自然的契约,更是代际之间的契约。
王军多年来从事城市建设工作,总在思考如何向后人交代、如何向历史负责。他建议,年轻人要从历史的角度、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人们的所作所为。上一代人哪些做的好?年轻人要弘扬。哪些做的不好?年轻人要纠正。做一个有爱心、负责任的建设者。“有爱心”就是爱自然、爱国家、爱地球;“负责任”就是向人民负责、向历史负责。
当主持人要求与会嘉宾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观点时,王军说:“弘扬生态伦理,用东方智慧解决世界难题”,这颇具东方哲理的概括引发了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