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四川省花卉协会-E花木四川省花花协会 » 花木资讯 » 工程资料 » 如何推进园林城市建设之我见

如何推进园林城市建设之我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14  作者:未知 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而准确的定位,使城市公园绿地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氛  浏览次数:100
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而准确的定位,使城市公园绿地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氛围相和谐,更是今天人们寻求地方特色、多样化生活的内容之一。本文人公园绿地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园林城市的定位、以人为本营造宜人的人居环境等方面对创建园林城市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探讨。

  一、公园绿地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公园绿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改善环境的社会需求,早在19世纪,人们为消除工业革命带来的诸多近代城市弊病而寻找改革的良方,最终发现营建公园、绿地乃是最好的措施之一,并从此使公园绿地的建设开始得到迅速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为重建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遭受破坏的城市时,欧洲许多国家都开始将绿地系统引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由此改变了工业革命初期的那种拥挤、杂乱、污染的所谓"近代城市"形象。从西方公园绿地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自其出现以来,尤其是二战之后它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在进入近代社会后各地的城市虽然都有所发展,但总体变化并不太大。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在基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后,改善环境、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和审美享受逐渐成了一种普遍需求。而日益密切的对外交流,使人们认识到我国在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环境意识上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因此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重新受到重视。但由于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在为改善因长期积欠而造成居民居住条件低下和城市基础设施不全而努力,其间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及长期以来对绿地意义理解的偏颇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公园绿地的建设依然存在着建设水平普遍偏低,盲目模仿外国或国内发展较好的城市作品的问题。
 
  与建筑一样,公园绿地两样存在物理功能和精神功能两方面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精神功能的意义更大些。"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功能,反对装饰的原因是基于当时西方有着普遍而迫切的对房屋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社会背景,因此采用新材料、以工业化生产预制构件、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在建筑中的活动要求,将造型与结构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应运而生。但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单调生硬的"现代主义建筑"已为人厌倦。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要求建筑形象多样化,因此演化出强调造型、追求地域文化传承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公园绿地固然在近现代城市中承担着减轻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但更有满足市民日常的散步休闲、锻炼游憩、舒缓压力的精神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对后者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将城市难以利用的隙地予以绿化种植以提高绿化覆盖率。在国民经济水平较为低下的年代具有合理的一面,而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再持这样的观念进行园林城市建设上就会显得与时代不符。

  在城市主要地段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的公园绿地建设会与经济开发在用地上产生矛盾,从而使人产生对经济效益的担心。因为有人以为,同样的地块若用于公园绿地虽然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由于这是一项公益事业,不仅在之后得不到任何回报,而且还需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和养护。正是出于这样的忧虑,故常有不是对公园绿地建设缺乏热情,就是用低质量的种植来降低成本的情况出现。其实这种担忧实属多余。英国公园运动的兴起最初就是为筹建城市改造资金。当时为改造日趋恶化的贫民区环境,决定在其间兴建公园。由于经费不足,采取收购更大的地块,其中心规划造园,将周边土地开发住宅分片高价出售,以此筹建经费。由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中产阶级经过象中国那样长久的苑囿阶段,而且园中活动也很丰富和时髦,进一步表明了日本园林源于中国的史实。从技术上看,当时园林就有池、阶级虽有改善自己居住环境的愿望,但无力在郊外购置乡间别墅,而公园的建造改善了周边的环境,所以环公园一带的居住区就成了这部分人置业的选择,从而引起地块的升值,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资金匮乏的问题。在今天我国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如上海浦东开发之初,陆家嘴中心绿地的建设改善了环境,使周边的土地得到大幅度的增值。相反,在一些居住区的开发中,有人片面认为增加建筑密度就能获得更多的收益,于是不顾应有的建筑间隔及环境质量以求得到最大面积指标,但事与愿违,最后往往失去了本应有的竞争能力。由此可见在公园绿地的建设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间并无矛盾和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园绿地的建设甚至还能优化城市的整体环境,促进投资,从而取得更佳的经济回报。

  二、园林城市的定位

  公园绿地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需要与城市的已有氛围相各谐,因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在为生存而奋斗时与自然取得的平衡和协调,所以它能适应当地的风土气候,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和特征。长期的人类活动又诞生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虽然一座有生命力的城市时时存在着新旧更迭,但这种变化仍是与自然的进一步协调,而不是对立。由于现代社会过分强调满足物质需求,强调向自然索取,其结果必然是打破人类千百年来建立的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反过来人类又为这种不平衡所累。从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工业革命以后城市所产生的种种弊病正是人类无度索取、无序发展的结果。当人们突然发现这种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剧,可能就会制约自身的发展甚至影响生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人们才开始在城市这一人工的环境中引入自然,用人工创造的第二自然弥补天然自然的缺失所造成的不平衡,因此尊重自然规律就显得十分重要。

  今天为改善城市环境而兴建公园绿地,创设园林城市,目的是要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理解当地的自然特征应是创建园林城市的第一步。我们从园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可以了解到,它们的出现就是希望再现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尽管世界园林体系中各国的园林各有自己的风格和特征,都是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具有密切的联系。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对生活在那里的居民的影响所产生当地的文明,进一步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文化、建筑乃至园林风格。在我国虽然自古就形成了大一统华夏文明,但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不同区域仍有顺应当地自然的亚文化,从而造成了与那里的环境相适应的北方园林、扬州园林、江南园林以及岭南园林等各具异趣的园林风貌。这种不同的园林风貌、建筑形式以至城市格局就成了所谓的"地域标识"。在提倡多样性文化、强调地域特色的今天,创造的园林城市也需要考虑地区的特点。

  其实公园绿地的建设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更是对城市的增色,因此在建设中必须考虑与城市已有景观和特色的相互协调。已有的城市景观包括各种建筑、街巷、旧城的历史街区以及原有的园林绿地、标志性建筑等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有的这一切都由时间将其揉为一体。如今要对这样的城市进行改造,要在其间增设公园或绿地,就应依据已有的城市景观进行相应的设计。可以认为称得上优美的城市通常是新旧景观并存、和谐统一,并能使城市原有的特色更为突出,而那种不顾城市现状,强调公园绿地为"形象工程",贪大求洋的做法需要予以杜绝。

  三、以人为本,营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从城市居民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对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营建作出相应的考虑和调整。应该说上世纪后半叶,国家所制定的城市绿地的相关政策和标准确实也注意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基本生存需求还未完全满足的时候,奢言精神享受势必脱离实际,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园绿地时首先关心的是满足城市的卫生和健康,于是绿地面积、增养和消除污染的指数成了基本的要求,甚至希望将公园绿地与生产相结合,用农场化、林场化的公园形式来获取更多的物质生活产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公园绿地从属于其他的城市建设就显得理所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物质得到了极度的丰富,精神需求随之上升到了显要的地位,如果仍然按照过去的标准进行建设,自然会有水平过低、与时代精神不符的感觉。

  顺应社会的发展,根据人们实际需求的转变而调整公园绿地建设的相关政策是"以人为本"的前提。在人们的精神需求变得普遍和突出的今天,首先应将公园绿地建设的重点由过去从属于城市其他建设项目的地位调整到与城市规划并行的地位。过去将城市难以利用的隙地进行绿地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环境的物理指标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在今天还应继续,但如今还需进一步关注城市的整体景观,而它的形成绝非单靠建筑就能构成的。城市的各类建筑为居民营造出生存、学习、工作及其他活动的主体空间,其实用功能、经济特征是设计的前提,当然其中也有造型美观的要求,但仅仅只有建筑,城市就会是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公园绿地则以其舒适、安全及观赏性构成城市的休闲环境,并用它的自然特征柔化建筑的生硬和冷漠,就需要公园绿地的工作从一开始就参与到城市的总规和详规之中,与规划一起进行城市形象设计,做到规、建筑、绿地景观三位一体。造成目前我国一些城市进行的"拆房建绿"的原因就在于原先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与公园绿地的设置相脱节,实属不得已的补救措施,所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损失十分巨大,其他城市不应盲目效仿。

  依据当地的风土特征、遵循居民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对公园绿地进行精心的设计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我国的传统园林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高度艺术性的形式和风格,也是国人审美传统的结晶,这应该成为今天公园绿地创作的源泉。当然继承传统并不是说就是照搬照抄古典园林,而是借鉴其创作的原则和景物构成的法则。从整体上讲古典园林是为少数人娱乐游憩而设,已与今天为公众休闲娱乐的公园在功能上有了根本的区别,由此带来了结构、规模、施工要求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因而期望用直接模仿或局部借用的方法较难满足当代公园绿地的要求。然而传统园林崇尚的"因地制宜"原则不仅适用于过去,就是今天甚至到未来都可看出它的合理性。首先不同的地区具有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园林再现自然必须与之相符,这既具有花木生长的客观需求,同样也是当地居民长期形成审美趣好。外来形式虽因今天多样化的需求而可以引入,但仅因追求"洋"、"大"而抄袭国外或其他地区的成功实例则会失去地方特色,同样也难以体现地方特色。其次"因地制宜"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公园绿地的构成要素上说,地方材料的采集补充较为容易,还有其经济性的特点。在地方文化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方面来看,顺应当地文化特色的公园绿地既是对过去的传承,也是将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此外从当地居民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依托已有的文化景观进行人性化设计有可能完全杜绝试图在短期内迅速改变面貌的浮躁心理,因为公园绿地虽说也是城市景观,但其更是居民休闲利用的活动场所,仅从形式上考虑其"雄伟壮丽"而不堪使用,肯定不会是好的景观,也非人们所希望得到的。

  总之建设公园绿地,创建园林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过去的标准已显得过时,而目标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需要注意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绝不能照搬。园林城市的建设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不能造成千篇一律,否则就失去了创造园林城市以丰富人们多样化的精神需求的初衷。
分享与收藏:  花木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