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7时,江汉区唐家墩城市小森林内,市民在树荫下晨练
先后摘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武汉,在大热之年,是否让市民享受到了绿荫的清凉?13日,记者先后赴琴台绿化广场、唐家墩小森林、黄浦路小游园、台北路文化小游园四地探访,见证城市中心“绿岛”消暑图景。
街头小游园人气足: 蔡甸市民到琴台广场“蹭凉”
13日8时,记者来到武汉市首个绿化广场——琴台绿化广场,跳舞、唱歌、写诗、溜冰的市民刚离开,成片的竹林随风摇曳。
远处树荫下,七八个老人聚在一起,年龄最大的有90岁了。老人们来自蔡甸、武昌。老人们说:“园内空气好,感觉温度比马路上低2度,每天在园内走半小时已成习惯。”
每周四,都有数百名聋哑人来到琴台广场游园聚会,走后草坪上不留一张纸片果皮。有市民说:“来这乘凉的人素质都很高,这么好的环境,不忍玷污。”
黄浦大街与建设大道交会处,黄浦路小游园正位于这个繁忙的十字路口。从人行道移步到游园,常绿与落叶大乔木混交形成背景林,俨然成为交叉路口的一道风景。
17时,游园林间小道上,遛狗的、散步的,已聚集了不少市民。70多岁的万爹爹坐在板凳上,安静地注视着眼前比他岁数还高的大樟树。万爹爹患哮喘病已10多年,他说:“在小游园透透气,最近身体稍许好了些。”
万爹爹旁边的桌凳上坐着一对来自新洲的夫妻,妻子刚做喉道手术。“病房空气太差了,到游园呼吸新鲜空气,对病有好处”。
小游园北角矗立着一根交通指示灯,树荫下,一位女交警迎着热浪指挥交通,她告诉记者,未建小游园前,她和同事每天在马路中间疏导交通,来往车辆的尾气形成滚滚热浪,扑面而来,脸常常被蒸得通红,眼被灼得干痛,“现在有了路口的小游园,可以防尘遮荫”。
10年建400个小“凉岛”:地面气温比建成前下降2℃
市园林局介绍,武汉从1998年开始建设城市“三小”绿地(小森林、小游园、街区小绿地),至今全市共建成400个“三小”绿地,如同一个个“玉珠”嵌在二环线以内的城市中心,且多在街头布局,基本实现了市民步行500米见绿。
据了解,“三小”中,面积最小200平方米,最大达到6.5万平方米,建设之初主要是为了在城市中心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见缝插针,增加绿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卫星遥感科介绍,通过对该市1987年、1994年和2005年地表温度和植被覆盖率分析计算得出结论:武汉市植被覆盖率每提高5%,地表温度约下降1.3℃。
园林部门资料表明,武汉绿化覆盖率从2003年的33.51%提高到去年的38.19%。其中,400个街头小森林、小游园所在区域,绿化覆盖率比建成前增加10%~30%,因其发挥的“凉岛”效应,地面气温比建成前下降2~4℃。
市民期待更多人性化:部分游园内未设路灯
2004年,在新华下路、香港北路、唐家墩路交界的“金三角”地带,为改善交通、增加绿量,园林部门拆出交叉路口三角形的完整用地,建起唐家墩小森林。
13日下午3时,记者撑伞步行没几步已汗流浃背,园内多为竹、松、梅树,无树荫,三四个长凳晒得发烫,散落其间。
一停车收费员说,小森林景观很美,早晚都有园林车绕路一圈灌溉路边植被,可惜这些植被没有树荫。
入夜,在台北路与建设大道拐角处,台北文化小游园漆黑一片。住台北路一村的王先生正在纳凉,他说,园内没灯,90多岁的老父亲从来不逛,“这里多装几盏灯就好了,老人们就都可以来乘凉了”。
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坦言,因面积小,“三小”很难承载人性化功能,只在较大体量的小游园、小森林中有所体现。
随着绿化理念的提升,武汉“三小”建设也在不断升级。据悉,今年规划建设18个“三小”绿地,其中,青山工人村路营盘山小森林,就作为青山区城市绿道的起点,创造性地将“三小”与绿道结合,让游园更加亲民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