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四川省花卉协会-E花木四川省花花协会 » 花木资讯 » 病虫防护 » 西洋杜鹃常见病害及防治

西洋杜鹃常见病害及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14  浏览次数:80

  西洋杜鹃对环境要求较为苛刻,喜酸好湿,畏冷怕晒,不耐肥水,稍有不慎,即生长异常,发生病害。西洋杜鹃常见病害有:褐斑病、叶尖枯病、立枯病、红叶病和小叶病等。这些病害发生后,轻者叶片变形变色、花小色暗、花期缩短、生长速度减慢;重者整株枯萎死亡,严重影响观赏效果。西洋杜鹃常见病害具有一定的症状特点和发病规律,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治。

  一、褐斑病

  1.识别特征:该病是西洋杜鹃较易发生的一种叶片病害,几乎所有栽培品种、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感病的叶片最初在表面产生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不久扩展成圆形、长形或不规则病斑,直径约2毫米~10毫米,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呈黄白色或灰白色,稍隆起,后期病斑中部干枯,形成圆形小孔,邻近病斑相连可形成不规则大斑,严重时叶片枯死,中央散生小黑点。

  2.发生特点:褐斑病是真菌病害,由叶点霉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病残体。越冬病菌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即可产生繁殖体,借气流传播,从植株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在25℃-28℃及高湿条件下发病普遍而严重。此外,土壤含水量大,肥料不足,植株生长衰弱时,都易诱发此病。

  3.防治措施:

  ①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力。用腐熟或蒸汽灭菌的锯木屑作为栽培基质,可降低病菌侵染来源,保持土壤湿润、疏松、透气、不积水,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力。

  ②清洁盆土,摘除病叶。结合追肥清除残落的病叶于田外或深埋于地下,减少病源。

  ③适时喷施或浇灌800倍~1000倍硫酸亚铁溶液,调节土壤酸碱度。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药保护,防止病害蔓延。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天~10天喷1次,共喷2次~3次。也可用多菌灵或百菌清与甲基托布津交替使用,以提高用药效果,降低病菌抗药性。

  二、立枯病

  1.识别特征:该病主要发生在刚扦插不久或一年生西洋杜鹃植株上。初发病时,靠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情发展较缓慢,随着病斑的扩展出现凹陷,当病斑绕茎一周时,茎基部缢缩、干枯。湿度大时,病部常有淡褐色蛛网状的菌丝,有时能结成大小不等、褐色的菌核。

  2.发生特点:立枯病也是真菌病害,由丝核菌侵染所致。该病菌主要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株残体上或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气温回升后,在土壤含水量过高、光照不足、植株生长瘦弱的情况下,此病开始发生。如果浇水过多或遇雨排水不及时,造成栽培基质过于闷湿;或门窗开启不及时,使苗床土温变化幅度太大;或保温不良,造成床内土壤冷湿均易诱发该病。

  3.防治措施:

  ①栽培基质准备。盆栽宜选择2/3吸水和排水能力较好的锯木屑和1/3的小石子作为基质,扦插前灭菌消毒,施足有机肥,增强肥力。

  ②苗木管理。最重要的是温、湿度的控制。低温时要注意棚内保温,避免受冻,湿度大时要注意勤换气,白天在苗木不受冻害的情况下,尽量多通风透气。

  ③药物防治。栽植扦插前栽培基质要进行药剂处理,可选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用药量为每平方米8克~10克。发病初期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毒杀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天~10天1次,一般用2次~3次。由于喷施药液后会导致床内湿度过大,因而要通风,降低田间湿度。

  三、叶尖枯病

  1.识别特征:该病在一年生和多年生的西洋杜鹃上均有发生,且从上部好叶或嫩叶开始,发病初期上部叶片的叶尖褪绿变黄白色,渐变褐色并向叶片基部扩展,叶尖边缘两侧向下反卷,病斑的长度约2毫米~14毫米,占病叶总长度的2/5左右。病健交界处明显,叶片乃至枝条失水萎蔫。剖开病叶叶柄和靠近病叶的茎可见中间变成褐色或深褐色,重病株常全株凋萎枯死。

  2.发病特点:该病害也是由一种真菌侵害所致,在适宜的条件下病菌从叶尖气孔或伤口侵人,在植株体内从侵入点扩散到维管束组织,随着植株体内水分和养分的运输而扩展到其他部位,如果病菌扩展到一侧的维管束,就会表现植株半边枯萎、半边正常的现象。

  3.防治措施:同褐斑病。亦可用缓释性的肥料,减少叶面喷肥次数,防止喷水过程传播病菌,另在扦插前用敌克松对土壤进行消毒。扦插后发病,盆栽杜鹃可以换盆换土;如果在3月底到4月初落花前发病,可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交替喷雾。

  四、红叶病

  1.识别特征:红叶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发病初期,叶片的叶肉细胞组织出现暗红色小点,不久红色斑块扩大,色加深,叶脉仍保持绿色。随后病斑变成褐色并增多变大,最后整个叶片红、褐、绿斑块相间并逐渐变干脱落。如果在发病初期用药,红、褐色斑块可以逐渐消失,如果到中后期用药,则不能消除症状,但重新生小的心叶则为绿色,转入正常。

  2.发病原因:红叶病主要由缺镁所致。镁是植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元素,如果缺镁,一是叶绿素不能形成,光合效率降低;二是呼吸链上多种酶的活性减弱,呼吸作用受阻,能量减少,严重地影响植株的矿质代谢;三是氮代谢减弱,合成的氨基酸减少,造成碳水化合物过剩,过剩的碳水化合物形成较多的花青素,叶呈红色,植株瘦弱,加重了其他病害的发生。

  3.防治措施:对于红叶病的防治重点是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能力,并增加光照,促进光合作用和矿质代谢,还要注意施用完全肥料,如用豆饼沤制的饼肥水稀释5倍~10倍浇灌,穴施干牛粪(不仅可以增温增肥,还可以保持土壤疏松),另在发病初期用1500倍~2000倍硫酸镁溶液叶面喷雾2次~3次,效果很好。

  五、小叶病

  1.识别特征:小叶炳也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其症状表现为:枝条顶端节间缩短,叶片簇生,新生叶片明显变小,约为正常叶片的1/3~1/2,叶色较深,生长速度缓慢。

  2.发病原因及防治

  小叶病主要由缺锌所致,缺锌后,植物体中的吲哚乙酸和丝氨酸不能合成为色氨酸,进而不能形成生长素,缺乏生长素,则首先抑制了生长点部位的细胞分裂和伸长,故必导致节间缩短,叶片簇生。在防治上可喷施800倍~1000倍的硫酸锌溶液或与1%尿素混喷,每隔7天~10天1次,连续2次~3次。另可通过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增强根系活力,促进营养元素的吸收。

分享与收藏:  花木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