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四川省花卉协会-E花木四川省花花协会 » 花木资讯 » 工程资料 » 谈古典园林意境-读《园说》和《园冶》有感

谈古典园林意境-读《园说》和《园冶》有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23  浏览次数:182

    中国园林艺术的渊源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

    1.古典园林的定义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尤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意,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的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的记述中可以看出,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古典园林,在词典上的定义是流传下来的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被认为是正宗或典范的。

    古典园林分以下几个阶段:

    1.0.1利用自然山水、林木到人工造园的时期(公元前4000—公元前500年)

    1.0.2造园艺术的萌芽时期,有了专门的园林—“昆明池”(公元前300—公元300的秦汉时期)。两汉时,私家园林也发展了起来,一公元些贵族、官僚在长安、洛阳两地建有园林。

    1.0.3造园艺术的形成时期(公元265—公元589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再加之道教、佛教的流行与影响,这一时期,寺院园林极为兴盛。

    1.0.4造园艺术的成熟时期(公元581—公元907的隋唐时期)。由于经济得恢复,城市和宫苑建筑又发展起来。唐代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此外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贵族、官僚在京西筑园者甚多。

    1.0.5继成熟期后首次进入高潮的时期(公元960—公元1125的宋辽时期)。宋辽的中国虽远不是一个强盛的国家,但在填词和绘画艺术方面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也必然影响到造园艺术的发展。

    1.0.6古典园林的高峰期(公元1368—公元1911的明清时期)。继明后,清代的造园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尤以康熙、乾隆两个时期为盛。

    自清末到民国,中国的社会现状异常严峻,营造园林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致使连续性中断。

    2.意境特征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首先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园林的意境完全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意境是精神境界之所在,是人类特有的东西,离开了人,意境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一意义上讲,园林意境自造园开始便赋予了造园的动机、目的,直至造园结束。园林能给游人感知,而由此产生共鸣,皆由园林意境的特定效果所致。

    首先,造园者的思想情绪、世界观、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等,对园林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江南现存的私家园林中,不少园林的造园者,都是有文化、有抱负、有能力的人。由于其抱负在当时得不到发挥,便产生了寄情于山水、看破红尘、隐退山林的想法。如苏州四大名园的“拙政园”,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40年),园主王献臣,因仕途不得志,隐退苏州,借西晋·潘岳《闲居赋》中所说“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是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以寄托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拙政园景点之中远香堂、荷风四面亭、与谁同坐轩等,便是当时造园者看破红尘,寄情于景物之中的具体体现。 

分享与收藏:  花木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