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
记者:展望世界城市化的未来,您创立了被全球建筑师普遍接受和推崇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起草了被公认为是指导21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的《北京宪章》。请介绍一下您的主要观点。
吴良镛:近年来在国际建筑设计领域广为流传的两种倾向,即崇尚杂乱无章的非形式主义和推崇权力至上的形式主义。非形式主义反对所有的形式规则,形式主义则把形式规则的应用视为理所应当。尽管二者的对立如此鲜明,但它们却是源于同一学说,认为任何建筑问题都是孤立存在的,并且仅仅局限于形式范畴。我不完全赞同。人类已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广义建筑学认为,建筑应建立在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上,我们必须整体地认识建筑,建筑不仅仅是房子,有关居住的社会现象都应该是建筑所覆盖的范围。这样,建筑师就不能仅仅是就建筑论建筑,而要通过聚居、地区、文化、科技、经济、艺术、政策法规、业务、教育、以至哲学方法论来论建筑,从而将对建筑功能的研究一步一步地从房屋引向街道,从街道到城镇,最后到更广阔的区域规划。
记者:您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举行的“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上说:“我毕生追求的目标是,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否就是您创建人居环境科学的最高境界?
吴良镛:是的。在时空因素作用下,建立对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建设体系,应是可持续发展在建筑与城市建设中的体现。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构建“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以建立适宜居住的人类生活环境。对城镇住区来说,宜将规划建设、新建筑的设计、历史环境的保护、一般建筑的维修与改建、古旧建筑合理地重新使用、城市和地区的整治、更新与重建,以及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地下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
在中国几千年的城市建设史中,有丰富的遗产,有极为丰富的人居环境科学和人文思想。在城市建设的布局艺术方面,福州值得一提。福州城,几千年的形成过程中巧妙地利用城市范围的三个山峦(于山、乌石山、屏山),上建土塔或楼阁之类,形成全城构图的标志性建筑物。城市中央有南北大道为主轴。城外有旗、鼓两山屹立,东西两湖流水映带。城市中遍植榕树等,可以“暑不张盖”。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你能不感到惬意吗?
建筑师要补文化素养课
记者:面对世界城市化的浪潮和不少国外建筑事务所纷纷来中国主要城市“抢滩”的现状,您认为中国建筑师应如何应对?
吴良镛:目前中国建筑师无疑正面临新一轮的力量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竞争。但是,我并不认为中国建筑师无此才能,而是失之于方向的不明确。中国建筑师必须明确建筑形式的精神要义在于植根于文化传统。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很多学者呼吁科技与人文的结合。1947年秋,梁思成先生曾作过一个题为“理工与人文”的演讲,提出二战后西方很多人,部分科学家包括学术界人士进行思考,认为由于过分的重视技术,不理解人文,以致于社会伦理道德沦丧。梁思成先生还借用美国某大学校长之言,称之
为“半个人的世界”,意思是不懂得人文科学的人只能称之为“半个人”。当时,梁还曾批评国民党政府修广元铁路时,工程师为节省一段铁路,毁了相当一批唐代摩岩石刻等等。
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除列入保护名册的历史名城与历史地段外,可以借题发挥大做文章的城市、地段几乎所在皆是,就看你如何去发挥创造。有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就好像顿生慧眼,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有了李、杜题韵,东坡记游,立即光彩照人。现在有一个流行的、但我不太喜欢的话,叫做为城市“打造品牌”,如果要说“打造品牌”的话,唐宋元明清历代的诗人为我们创造了好多文化品牌,为什么不去利用发展呢?
记者:早年您曾留学美国,师事著名建筑大师沙里宁,您怎么看中西文化在建筑设计和城市发展中的融合?
吴良镛:今天到处“欧陆风”建筑的兴起,到处不顾条件地争请“洋”建筑师来本地创名牌,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种种现象都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
中国有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遗产,但是近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发展滞后,建筑学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对文化多样性进行必要的保护、发掘、提炼、继承和弘扬。
王国维先生认为:“中西之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此语极赋哲理,说明中西之学是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相得益彰的。中国学者要想对祖国有所作为,对世界建筑文化有所贡献,必须中西之学两者并进。当今世界,一个成功的建筑师从来就不是拘泥于国际式的现代建筑的樊笼,美国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就是一个证明。美国建筑师在设计这一大厦时显然融合了中国传统塔型的构造,将传统建筑手法与现代材料结合,高,单纯,但不单调,是靠着完美比例关系的层断,挑起观者视线的波澜,让建筑有着一种成长运动的感觉。
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构建“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以建立适宜居住的人类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