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四川省花卉协会-E花木四川省花花协会 » 花木资讯 » 工程资料 » 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1)

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24  作者:《中国园林》1998年第1期 提要 以详实的数据阐述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分布特征,城近郊八个区的绿化  浏览次数:179
    

    提要 以详实的数据阐述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分布特征,城近郊八个区的绿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 园林绿化 道路绿化 居住区绿化 公共绿化 专用绿地

    中图分类号 TU985.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建筑物越来越密集拥挤,人们深刻认识到城市化的急剧发展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潜在的制约因素。“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城市环境建设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更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普遍愿望。以绿地为核心,建立一种对城市用地及空间布局上具有先导作用的生态系统,是当前城市化背景条件下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正在向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方向发展。随着城市结构的调整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必然要对作为改善城市环境重要手段的园林绿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谋求城市绿色植被生态效益及其改善环境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美化城市,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在城市有限的土地和空间中,提高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途径既要重视增加绿地面积的数量,又要重视提高绿地的质量和水平。在城市特定的条件下,建立生态与景观相协调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达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最佳结合,是提高城市绿地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把园林绿化的环境效益及其相应技术手段的探索作为园林综合功能效益中的重点加以研究,这既是国内外园林工作多年经验的总结,也是把北京建成“生态健全城市”的主要内涵之一。

    基于上述宗旨,《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以北京市居住小区、城市专用绿地及城市隔离片林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绿化的生态效益及绿量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科学定量化的分析与测试为研究手段,以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及其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为主要理论内涵,对北京市绿化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并于1997年12月通过了项目鉴定、专家鉴定组认为:

    一、建立园林植物计算绿量的回归模型,为定量化研究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提供了合理的方法,是本项目的创新点之一。

    二、对北京主要园林植物60~80种及其人工群落进行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的系列化研究,包括释氧固碳、蒸腾吸热、滞尘、减菌、减污、抗污、耐阴、抗寒等系列内容的定量研究,并将植物进行分类,推荐适合不同绿地应用的植物,是本项目的创新点之二。

    三、突破以往国内外对个体绿地进行小气候效应零散研究的局限,首次对北京城近郊八个区的建成区(493.9Km2)进行区域性的园林绿化生态效益定量评价,并以5种主要绿地类型进行差异比较和定量分析,提出相应的植物配植模式,是本项目的创新点之三。

    四、提出47种建立复层结构的配植方式,建立以提高生态、景观效益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区4处,共11.9ha。

    五、进行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学的探讨和实践,提出了根据生态功能性和适应性综合指标合理应用园林植物;重视绿量结构、增加城市绿量是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重要出路等多项建议和对策,可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参考。

    该项研究选题正确,工作量大,内容系统全面,研究方法科学,手段先进,所得数据翔实可靠。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为北京市及全国的园林绿化上一个新台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范例。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以绿量为基础的定量系统研究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和区域性的定量评价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居住区绿地对其空气中细菌含量的影响》论文被评为Colby优秀论文,进入全球网络。

    根据专家鉴定组的建议是,对课题成果进一步宣传,以供园林城建部门参考应用,现将该项攻关成果分期刊登。限于篇幅,内容择要发表,略去部分图形及表格。

    第一部分 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现状分析

    一、北京城市园林绿地的分布特征

    进入9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园林绿化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据统计资料(1995年北京市园林绿化事业统计年报),北京市城近郊八个区建成区面积为49390ha,建成区城市人口为574.10万人,园林绿地总面积16577.13ha,园林绿地覆盖面积为16009.19ha,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2.4%,绿地率(含水面)为33.56%,人均绿地(含水面)28.87m2,人均公共绿地为7.08m2。统计资料表明:

    (一)各类绿地面积中以专用绿地所占比例最大,为38.99%,在北京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绿化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总体绿化水平和改善城市环境的质量。

    (二)城近郊八个区绿地覆盖率平均为32.42%,其中海淀区最高为39.92%,最低为宣武区24.57%,差异很大。

    (三)人均绿地和人均公共绿地各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城区的四个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由于建筑比重大,人口集中,人均绿地和人均公共绿地均低于城近郊八个区的平均值,其中最低的为宣武区。而近郊的四个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较高。其中最高的为石景山区,人均绿地及人均公共绿地分别为62.46m2及19.54m2,为宣武区的11.7倍和10.39倍。

    1、北京城近郊八个区居住区绿地的分布

    (1)居住区现有数量、绿化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及分布特征

    “八、五”期间北京居住区绿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约80~100万m2,比“七、五”期间年平均增加近3倍,质量上也有了较大提高。调查统计分析表明:

    ①北京市城近郊八个区现有居住区总数量计1616处(包括小区),总占地面积为1万ha以上,绿地面积为1680.37ha。

    ②八个区居住区绿地率为17.4%,其中楼房居住区绿地率为26.0%,比平房居住区绿地率9.4%高出2倍倍多。

    ③八个区的楼房居住区总的绿地面积占居住区总绿地面积的73.5%,表明楼房居住区在居住区绿化中占主导地位。

    ④平房居住区分布多以城区四个区为主,绿地面积仅占全市八个区居住区绿地面积的26.5%,现有树木仅为居住区树木总量的9.3%,表明绿化质量较低。

    ⑤北京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规定,逐步以楼房居住区取代平房,分布以近郊区及远郊县为主,从而更有利于集中规划,使居住区绿地在城市绿化系统中更好地满足目前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和解决城市用地之不足,在增加景观效果及活动内容,发挥居住区绿化生态效益方面作用突出。

    (2)居住区绿化布局的合理性及绿化质量分析

    北京市楼房居住区的住宅建设及其布局基本上分为两类形式:第一类是以行列式建筑布局为主的居住区。其特点是住宅楼层为中层或低层(3~8),每栋楼多以南北向平行并列排序,楼间距20m以上(楼高∶楼距=1∶1.6)北京市五、六十年代所建成的居住区多为此类形式,小区绿化的特点是以楼间绿地为主。

    第二类形式为组团式(集团式)建筑布置的居住区。其特点是由中层楼与高层楼搭配构成,并以楼群相互围合成若干个相对封闭的绿化空间,形成组团式集中绿地,具有院落式绿化布局的特点,便于在一定面积(一般为1000m2左右)中集中展示绿化效果,发挥绿化生态效益并为就近居民服务,自1979年以后的北京市新建及改造的居住区绿地,多采用第二类形式。例如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小区,绿化覆盖率为52.28%,其中居住区内小游园布置有林荫区、观花区、老年人活动区、青少年活动区,功能齐全,能满足居住区居民1.5~2.5小时内的户外活动,服务半径为500~1000m,并建有雪松园、黄杨球园,菊花园、串红园、柿子林等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小面积游赏场所,绿化质量较高。

    从总体上来看,当前居住区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居住区人均绿地偏少,目前全市居住区人均绿地为2.9m2,但据本项目研究计算,为避免城市居住区局部缺氧危害居民健康的情况发生(常发生于平静无风的炎热夏季),从园林植物叶片释放O2及吸收CO2量以满足居民呼吸和生活燃烧煤气消耗O2计算,居住区每人绿地面积应不少于9.46m2。

    ②绿地面积低于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规定,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应低于25%,而北京城近郊八个区居住区绿地率除朝阳区和崇文区楼房居住区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外,其余均未达到绿地率标准。

    ③部分居住区绿化不够完善,导致部分绿地功能欠缺,树种配置较为单一,绿化质量及植物配置水平尚需提高,在今后的绿化规划和旧城区改造中要特别加以重视。

    2、北京城近郊八个区专用绿地的分布特征

    据对北京市东城、西城、崇文、朝阳、海淀和石景山等六个城近郊区专用绿地系统的调查,构成北京城市专用绿地系统的主要绿地类型是机关类、学校类、部队类和工厂类4种类型的专用绿地,其绿地总面积为4400.8ha,占这六个区专用绿地系统总面积的85.6%。

    在各类专用绿地中,以“部队类”和“开放单位类”的绿地率为最高,分别为46.3%和67.1%;其次是“医院类”、“机关类”和“学校类”;而“工厂类”和“仓库类”最低。机关、部队类专用绿地的绿地规模和绿化水平普遍较高,而工厂、仓库类专用绿地,由于存在和企业生产等活动的矛盾,养护管理水平较差。因而,提高这一类专用绿地的绿化水平,是专用绿地的工作重点。

    3、北京城近郊八个区公共绿地的分布特征

    (1)北京城近郊区人均公园绿地6.44m2,其中石景山区及海淀区最高,分别为15.46及10.24m2。这主要是由于石景山区内有八大处、八宝山,海淀区有香山、植物园、颐和园、紫竹院、圆明园等大型公园绿地。人均公园绿地最低的为宣武区和东城区。

    (2)人均街头绿地也是石景山区最多为4m2,而其余各区均不足1m2。

    (3)城近郊八个区居住区花园绿地仅72处,分布极不均衡,其中丰台区有39处,朝阳区有24处,东城区及石景山区各仅有1处,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均无居住区花园绿地,进一步提高绿地的质量和水平,仍然任重道远。

    (4)城近郊八个区人均公共绿地仅7.08m2,其中东城区、西城区、宣武区人均公共绿地更少。

    因此,面对北京城市绿化的实际情况,必须高瞻远瞩,充分估计到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广阔前景,做出合乎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不断提高首都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同时市区公园要有较大面积和均匀分布,便于居民就近利用,鉴于今后居民中老龄人的比重增加,可就近利用的居住区、小区公园更加重要。

    4、北京城近郊八个区道路绿化的分布

    80年代以来,随着北京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道路地面及立交形式愈加多样化,道路绿化建设日趋完善。从一条道两排树的简单格局发展为分车带、行道树、行道绿地、防护绿带、街头绿地、广场绿地等多种形式,景观愈加丰富多采。北京以旧城区为核心,进行了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部分)绿化,进行了规划市区(750km2)外缘80km的绿化,初步构成了4层环行绿化带。以旧城为起点,分别在京张、京密、京开、京周、顺平等5条放射公路的两侧种植了宽30m的绿化带(陈向远,1991),据1995年资料,全市道路及河道绿化总面积为4190.95ha,占全城近郊八个区总绿地面积的25.28%。

    5、北京近郊四个区隔离带片林的分布

    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提出了绿色空间的战略设想,在城市中心地区和10个边缘集团之间的城乡结合部划定了安家楼、太平庄、左安门、南苑北、菜户营、小瓦窑、清河南等9片绿化隔离地区。“七五”期间,在大环境绿化的思想指导下,把市区园林绿化与郊区林业建设纳入同一轨道,实现城区、郊区绿化一体化,初步形成点、线、面、带、网、片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在此期间,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四个近郊区于城乡结合部分营造了安家楼、大堡台、首钢东等15片城市隔离带片林,面积达376.06ha。“八五”期间各区又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新建和扩建,目前四个近郊区共有隔离片林79片,总面积2177.43ha,其中朝阳区20片,680.30ha;丰台区20片,478.08ha;石景山区20片,265.52ha;海淀区19片,753.53ha。城乡结合部的绿化取得了较大进展。

    (二)北京城市绿化植物组成与结构

    1、北京城近郊八个区绿化的植物组成与结构

    现存的园林植物中,城近郊八个区乔木占较大比例为29.1%,灌木占21.5%。其中乔木中以落叶乔木为主,占68.0%,常绿乔木占32.0%。但八个区之间有较大差异,城内四个区乔木比例较小(11.6~17.4%)。而近郊四个区乔木占的比例大,灌木少,如石景山区乔木占44.5%,灌木占27.0%,其它种类仅占27.4%。

    2、北京城近郊八个区公共绿地植物组成与结构

    城近郊八个区公共绿地植物结构与八个区整体绿地结构十分接近,其中乔木占33.4%,略高于八个区绿地平均水平,灌木占20.2%,其它占46.4%,略低于平均水平。各区之间差异很大。从乔、灌、草、绿地比例看。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公共绿地平均49.6~61.8m2绿地上有1株乔木,乔木数量偏少,可适当增加高大乔木,这对于城区环境质量的改善有重要意义。而丰台区、石景山区平均6.7~8.4m2绿地上就有1株乔木,乔木密度大,但灌木比例太少,大面积绿地为裸露的土面,说明乔、灌、草之间不形成复层混交,应适当增加灌木比例,重视草坪和其它地被植物的建植。

    从常绿树与落叶树数量之比看,八个区平均常绿乔木占44%,落叶乔木占56%,比例为1∶1.27,常绿灌木占14%,落叶灌木占86%,比例为1∶6.14,落叶灌木占绝对优势,今后应逐步增加常绿灌木比例和常绿阔叶乔木,增加北京冬季绿色,改善北京冬季景观,使北京冬季绿起来。

    3、北京城近郊八个区居住区绿地植物组成与结构

    (1)组成当前北京城市居住区现存的园林植物主要有(表1)。

      

    ①调查中发现:楼南侧楼间绿地的绿化树种多达89种,比其它朝向地段的树种多出1倍左右,由此可见,楼南侧绿地为主要绿化地段,绿化率为98%,绿化条件优越,绿化树种丰富。

    ②所调查19个居住区及小区90个楼间绿地中,有77.8%的楼间绿地楼东、西二侧得到绿化,22.2%的楼东西二侧绿地未见绿化,绿化植物配置也相对单调,同时未曾考虑垂直绿化。有7个居住区的18个楼间地北侧未见绿化,或由于人为踩踏及养护管理滞后,或由于埋设地下管线的原因,导致原有绿化基础严重破坏。

    ③调查19个居住区绿地中,仅有两个小区保存完好的草坪,其它居住区中均因各种原因造成草坪严重斑秃、毁坏。

    ④有47.2%的楼间绿地种植模式为:乔木+灌木;27.8%的楼间绿地种植模式为乔木单层种植,无下木;15.5%的楼间绿地种植模式为:灌木+草坪,无上木遮荫;9.5%的楼间绿地为乔+灌+草的种植模式。

    (2)结构

    北京城市居住区绿地结构中,乔木占16.6%,灌木占23.8%,乔、灌(灌木+其它)、草坪、绿地比例为1∶4.8∶6.05∶29.56。乔木一般是按一定株行距规则式栽植。以水平结构形式种植灌木、草坪和地被植物,乔木、灌木、草坪地被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复层群落。

    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北京城市居住区绿化中应用的乔木及灌木均以落叶乔木为主,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的数量比例为3.8∶1。居住区绿化在植物配植类型上,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乔木+草坪;这类种植形式明显缺乏必要的中木(灌木)相联系,不利于植物配植的景观多样性及结构的稳固。

    ②常绿树(缓坡地形群植)+灌木(少量);这类种植模式突出冬景特点,但因缺乏落叶乔木与之塔配,景观肃然,易形成心理压力,且无助于冬季采光,色彩单调。

    ③突出草坪效果。以零星1、2株乔木点缀,基本以草坪为主。虽然有相对开阔的视觉效果,但忽视了植物配植的生态效益,植物配植结构不稳定,绿量小。

    ④灌木+草花+草;由于无上木遮荫,植物长势较好,但从居民活动角度考虑,在北方地区夏季日晒问题较为突出。

    ⑤乔木+灌木(耐荫植物)+草花+草坪;研究表明,这类种植模式更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可最大程度地提高总叶面积及绿化覆盖率,同时景观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明显。

    4、北京城近郊八个区不同专用绿地的特点、植物组成与结构

    (1)单位专用绿地的特点

    ①绿地个体面积小。在调查的104处专用绿地中,有70%的专用绿地面积在150至1630m2之间,其绿地面积最小的仅为17m2。组成单位专用绿地的每一个绿地个体更加细小,如北京市炼焦化工厂每一块绿地的面积一般只在200m2至500m2之间。个体面积细小的这一特点,使得专用绿地在改善环境生态效益方面,具有与公共绿地、片林绿地等大面积的绿地完全不同的特征。

    ②绿地个体之间差异明显。由于所属单位的性质和功能的不同,不同专用绿地个体在环境特点、用地规模、绿化水平、养护管理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专用绿地的植物组成与结构

    ①北京城近郊八个区单位专用绿地结构中,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数量比例为1∶1.35,常绿灌木和落叶灌木的数量比例为1∶1.06,无论乔木或灌木,常绿树的比例均比居住区绿地大为增加。

    ②从乔、灌、草、绿地比例看,八个区专用绿地比例为1∶3.4∶4.8∶61.3。单位面积上树木的数量要比居住区绿地少一倍,尤其是草坪面积仅占12.8%,说明大量的绿地为单层结构,而且黄土露天严重。

    ③城内四个区乔、灌、草、绿地的比例更小,绿地生态效益差,应重视提高单位面积绿地上的乔木和草坪、地被的种植比例,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的绿量。

    5、北京城近郊八个区道路绿化植物组成与结构

    (1)北京城近郊八个区道路绿化以乔木为主,占30.6%,灌木偏少,仅占13.7%,其它类占55.7%,无论乔木还是灌木都以落叶植物为主,分别为87.9%和81.3%。

    (2)常绿乔木比例最低的为朝阳区、海淀区、宣武区、崇文区,上述四个区道路绿化可适当增加常绿乔木,使北京冬季道路绿起来。

    (3)从灌木所占比例来看,各区之间差异很大,比例最低的是朝阳区和东城区,应在道路绿地中增加灌木,以改善道路绿化的层次、景深、季相、色彩等。

    6、北京近郊四个区隔离片林植物组成与结构

    (1)北京近郊四个区隔离片林中乔木占82.0%,其中落叶乔木又占绝大多数,平均为80.0%。

    (2)在四个区的隔离片林中,灌林种植很少,占9.5%,灌木中也以落叶灌木为主,平均为81.7%。

    (3)从乔木、灌木、草坪、绿地面积比例看,应在现有的单层乔木林中加入适量的耐荫灌木及地被,组成稳定性好的、外观优美、季相丰富的乔灌草复层混交群落(表2)。

      

    ※“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八五”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
  注:参加本项目研究的有:李延明、周道英、韩丽莉、张新宪、王雁、李辉、王巧占等同志

    

    陈自新 1933年生/广东台山人/1954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级高工/国家科委、国家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会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全国园林科研所联谊会会长/研究课题两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三等奖/“城市园林植物生态学研究动向及发展趋势”评为1995年度本学会优秀论文/本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分享与收藏:  花木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