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地区造林用地紧缺,造林空间怎么扩大?山区年年造林不见林,成活率怎么提高?政府财政有限,投资不足怎么解决?这些林业发展中的问题不仅是山东的难题,恐怕也是全国林业发展的共性。怎样解决这些造林护林的“硬骨头”?山东有高招!
生态林场,已经成为近年来山东林业的热门关键词。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和有目共睹的良好成效让生态林场已成为山东破解林业发展难题的“尚方宝剑”。到2012年底,山东共建成1009处生态林场,经营总面积700多万亩,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近20%。如今,全省主要荒山荒滩、风沙盐碱地、沿海和废旧工矿用地等过去的生态“老大难”已基本被葱葱郁郁的生态林场覆盖。
生态林场,既是山东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经营管护新的主要模式和发展方向,也是全国造林护林机制创新的一个有益探索。
造林营林创新模式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林场化管理
什么是生态林场?山东省林业厅厅长燕翔对《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解释:生态林场区别于国有林场建设和群众自发造林的传统模式,是政府流转土地、企业市场运作、采取林场化管理的一种生态造林新模式。
山东的生态林场建设发端于潍坊市。为了实现“组团式”绿化,潍坊2008年全面启动百处生态林场建设,5年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建设万亩以上林场40余处,完成造林89万亩,强力带动了全市林业生态建设,规模绿化效应正逐步显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5年间,潍坊先后将25处规模较大、示范带动力较强的生态林场定为副县级规格。这种造林模式与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各级领导抓林业生态的积极性。
潍坊创新的成效带动了其他地区发展生态林场的积极性。东营、烟台、临沂、青岛等市也随即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林场建设的意见》,按照“大规模、组团式”要求,逐步实现生态林场集中连片,权属、四至清楚。
在生态林场用地上,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包括对国有土地采取划拨方式,对集体或农民已承包土地,一般采取出租、互换、转包、转让等土地流转形式,并稳定林地使用权。
在运作上,各市采取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方式,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生态林场建设。鼓励采取国有、集体所有、企业经营、大户承包、镇(街道)办村办、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建设生态林场,做到产权明晰、经营主体明确,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滨州市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生态林场建设,全市规模较大的11处生态林场有7处为惠民县仙园等公司所建。
在管理上,各市对于新建生态林场,依据经营方向、规模、方式和综合效益等制定相应管理体制机制,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和办公场所,进行林场化经营管护。
生态林场建设模式像一粒种子,已在潍坊、烟台、临沂、滨州、东营等地落地生根,遍地开花。生态林场已成为山东国土绿化的主战场。
多重效益齐头并进
生态有改善,民生强保障,结构得调整
面积为3.5万亩的沾化思源湖生态林场是滨州面积最大的生态林场。10月中旬,记者来到这里,行走在林场新修建的15公里观景道路,30多公里的观光水路,满眼的葱郁让记者无从想象这里曾经大多是盐碱地和荒山荒地。
思源湖生态林场场长魏知寅向记者介绍,思源湖生态林场已经过一次强台风和连续一个半月的降水两次严峻考验,仍然长势良好,林木成活率90%以上。
燕翔对记者说,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是山东林业,特别是平原地区的主要问题,风沙肆虐,农田、水库、河流得不到保护,居民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生态林场的兴起,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东营市沿中心城周边规划建设生态林场,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生态和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平原县王庙镇24公里的引黄干渠,被两侧各百米的林带蔽护;齐河黄河生态林场,经过多年建设,变成了防洪安全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旅游线。
除了生态效益,生态林场也已成为林业另一块掘金地。
滨州市林业局局长康永彬介绍,通过生态林场建设,林业发展的思路不断拓宽,林产业的链条在不断延长。思源湖生态林场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发展林业育苗,已经有北京、济南等地企业入驻发展林业经济。记者了解到,在滨州、德州、东营等地,许多土地盐碱和风沙化现象比较严重,政府把这部分低产田流转过来,承包给企业,建立生态林场。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进行经济作物规模化种养殖,优化了结构,提高了综合效益。新泰市龙泉生态林场的经济林和林下丹参、林下养鸡,滨州市滨城区秦台生态林场的“上林下渔、上林下蔬”和生态旅游,垦利县兴隆生态林场的生态林、经济林、防护林、景观林和耐盐碱苗木繁育基地等,发展得红红火火。
建森林公园、百果采摘园、森林人家,搞林下规模化种养殖等,生态林场实行经营效益按股权分红,提高了林分质量和农民的收益,实现了林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深化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流转出土地的农民还可就近到生态林场去务工,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保证农民有两份收入,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星火燎原仍需规范
潜力不小,活力巨大,整体需强化政策引导
有科学合理的准入机制,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林业吸金并不难。
山东省林业厅厅长燕翔说,实践证明,什么时期市场经济活跃,林业发展的动力就足,哪个地方市场经济活跃,林业发展就快。通过生态林场模式的创新,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发展林业作为利益实现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方式,林业发展活力被激发,潜力巨大。山东神力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491万元,在无棣县黄河岛建立了3.6万亩的无棣县新海生态林场,打造融林、渔、文、游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嘉祥县的一个企业家,投资几个亿,承包了两万多亩荒山,建设百果园,规划发展养老产业。
虽然具有星火燎原之势,但燕翔也认为,处于起步阶段的生态林场仍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总体来说规范性不强,尤其是在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和稳定性、长期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制约因素,还需要在下一步加以改进和提高。”燕翔说。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把生态林场建设作为造林绿化和资源管护的一个重要措施去推广;将具备一定条件的生态林场批建为省级生态林场,参照国有林场管理;落实生态林场开发建设用地政策;鼓励发展多种经营,建立完善生态林场激励政策;探索林业碳汇与抵顶减排挂钩机制等。
如火如荼的生态林场已经成为山东森林后续资源的重要基地,是基层林业实体,在发挥林业三大效益和实施林业生产任务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为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引导,山东林业走得又快又稳,充满了动力和潜力;因为理顺了机制,创新了模式,民营企业踊跃加入,山东林业气氛活跃,充满了活力和魅力;因为有了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齐发力,社会各界越来越依赖林业、热爱林业,山东林业充满了生命力和竞争力……也正是因为这些,生态齐鲁、美丽山东的梦想也将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