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千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园林能形成在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园林文化始终贯穿了和合文化的精神。该文以和合文化为楔入点,分析了中国园林文化所包含的错综复杂的思想内涵
1、“和合”概念
“和合”观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关于“和”的概念,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已提出。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婴指出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火单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这就是说“和”是一种由不同要素所构成的和谐状态,就像鱼、肉掺和水、火、盐、梅等,经过厨师的烹调与加工而成为另一种新质的食品存在状态。同时,晏婴还指出“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其意是指:如果以水加水,仍然是水,构不成佳肴美食,谁愿去吃呢?同之,琴瑟如果只弹奏一个音符,没有其他音符相配,终不能组成悦耳动听的乐章,谁又愿意去听呢?可见,“和”不是相同要素的相加与聚合,更不是单个要素的存在状态。
晏婴之后,思想家史伯进一步地深化了“和”的概念。史伯说:“夫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可见,“和”这一概念包含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也就是说“和”是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是万物存在的基础。
随后,先秦时期的“和”被赋予了“合”的含义,从而出现了完整的“和合”概念。《国语。郑语》最早出现“和合”一词:“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该文记录了殷商朝官员——契为使平民百姓安身立命。遂将五种不同的人伦之教加以融合,实施于社会。契之所以能流芳史册,就在于他能和合五教。由此可见,“和合”表明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合”联用,不仅突出了不同要素组成中的融合作用,强调了矛盾的事物中和谐与协调的重要性,而且从此以后,“和合”成了不同要素融合最为理想的结构存在形式,普遍受到各派思想家的推崇和重视。“和合”这一传统哲学概念,从此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广泛而深入地融合于中国文化之中。
如中国文化奠基初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学就是对殷周时代礼乐文明的“和合”;隋唐时期,禅宗的出现,便是佛教与老庄理论及魏晋玄学相“和合”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和合“的产物”,惟其如此,中国文化才能如此地源远流长,充满活力。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儒、道、佛等历经诸多历史阶段的流变,成为三股宏大的思想文化洪流,有力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民族性格,给中国一切文化科06学艺术,包括园林文化以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2、中国的园林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背景
历经三千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园林能形成在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园林文化能以道家思想为底蕴,融合儒家礼教、佛家禅宗等多种思想流派的精华,即始终贯穿和合文化的精神。
2.1道家与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是自然式山水园林,其山水艺术风格形成于魏晋南北朝道家隐逸思想盛行的时期,所以在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中,以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深远。
道家思想的渊源复杂,“可以说是混合汉族各种原始的思想所成的宗教”(许地山,《道教史》)。在道家的发展史上最能体现道家思想的当推老子及其《老子》(唐玄宗时代,尊称它为《道德经》)、庄子及其《庄子》(唐玄宗时代,尊称它为《南华经》),《老子》的“道论”是其全部思想的根据。“道”的中心含义就是“无为”,即任其自然的意思,即“治人事天莫如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
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政治最混乱、思想最活跃的时代。由于战争的频繁、政局的动荡、门阀制度的实行,以至中央集权瓦解、权威信仰动摇,儒家经学逐渐解体,道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推崇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观念,开始崇尚隐逸、隐居山林,希望过着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由此,人们通过接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进而喜爱大自然、摹仿大自然。于是,山水诗、山水画的艺术形式涌现。这时期,人们“不专流荡,又不偏华上;卜居动静之间,不以山水为忘”(《洛阳伽蓝记。城东。正始寺》,引姜质《庭山赋》),为了时时享受山林野趣,社会上掀起了构筑庭园的热潮。在这种艺术氛围里,中国园林初步形成了自然山水式园林的艺术格局。这时的山水园林一改过去“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以山水为园林的基本构架,将对山水的欣赏提高到审美的高度。可见,我国古典园林初步确立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艺术原则,是与魏晋时期道家隐逸思潮的流行有极大的关联。如果按照规模、数量以及艺术成就划分,中国园林大致可分为四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及风景名胜区园林。然而,无论这四类园林如何风格迥异,它们却大都属于自然或人工山水园林。正如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即是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的“师法自然”在造园中的精妙体现。不仅如此,中国园林的许多艺术手法都和道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
老子说:“道常无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无为是道家根本的人生态度,它要求人们要因循事物的自然状况,顺应万物的本性及其内在规律。“无为”观念折射到政治上,便是“无为而治”,便有了汉初“文景之治”的历史佳话。“无为”观念折射到造园中,造园手法中便有了“宜亭斯亭,宜榭斯榭”、“高方欲就厅台,低凹可开池沼”等。“无为”观念折射到生活态度上,便导致文人们退隐山林、淡泊冲和的出世人生观。中国造园历代都大有文人参与,于是园林文化中渗透着许多道家情怀。从景园的题名上,有“拙政园”、网师园“,甚至皇家园林中都有暗示隐逸的”濠濮间“;从造园的要素中,舫或舟这一构景要素的重复出现等等,无不在营造园林的隐逸氛围。因此,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其哲学与美学底蕴却在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老庄哲学的另一重要思想是贵柔、尚静。老子多次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另一位道家重要人物王弼说:“动起于静”,认为静是动之本。反观我国园林,无论是平面布局、空间造型还是叠山理水,均以曲致为上,甚至连人工味极重的建筑也可以达到“如翬斯飞”(《诗经-小雅-斯干》)的效果。与道家之虚静观相对应的是中国园林文化主静,以水景的营造最能充分说明。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多以静态的水面作为园林布局中心,以形成质朴淡雅、含蓄深沉的园林氛围;而西方规则式园林以“动”水为美,注重水法的千奇百态,多以喷涌、流动的水体为构园重心,以形成热闹、活泼的园林环境。中国园林的这些构图手法无不印证着道家思想,其中,尤以私家园林为最。
2.2儒家与中国园林
儒家发源于华夏上古文化,确立于孔子。儒家思想一直被尊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又被称为官方哲学,给予了中国历史以最深刻的影响。相对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采取的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推崇“学而优则仕”,主张以礼制来维系社会。所谓的“礼”主要是指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以及伦理道德规范。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礼是无所不在的,礼渗透于一切人生领域。
周朝是重“礼”的时代,讲究“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其时,诸侯城、都城与王城的规模各不相同,据《考工记》中记载:“天子城方九里,公盖七里,侯伯盖五里”。不仅如此,周朝还规定了囿(园林的最初形式)的等级,天子之囿百里,诸侯之囿四十里。这些,正是恪守礼制的具体表现。
园林建筑的体量与用材,也应依礼而定。《明史》中记载:“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在园林装饰艺术上,礼制也有很多约束,《礼记》中有“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主”,至明清时期建筑装饰用色按等级来定,明黄最为显贵,为皇室所独有,而黑、灰、白则为民居的专用色。此外,在非寺庙园林及建筑的整体布局中,为体现森严的礼制观念,自古以来便存在着强调“尊者居中”、皇权至上的作对称均衡布置的中轴线,比如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城市中轴线、颐和园仁寿殿建筑群中轴线等。在中轴线上,儒家重礼之倾向体现得最为充分。
同时,作为官方哲学,作为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思想工具,儒家思想在皇家园林中较之私家园林等其他类型园林有更充分的体现,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庭园平面布局中很少有中轴线的存在。而避暑山庄,作为现存的最大的皇家园林,虽在整体上是自然式山水园林,但其宫殿区由于是皇帝理政的要地,均采用中轴对称、数进院落布局,以此体现皇权独尊。
2.3佛家与中国园林
佛家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不仅在于形成了一个园林类型——寺观园林,更在于佛家最主要的宗派——禅宗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兴发。
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相和合而形成的宗教流派。唐高宗时期,以慧能呈偈为标志,禅宗正式形成。禅,在梵语中是沉思的意思。中国的禅宗既保留有印度佛教“梵我合一”的世界观——“本心论”,又发展了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法,即通过直觉观察、沉思冥想、瞬间顿悟达到“梵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同时,禅宗文化还宣扬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自然澹泊、清静高雅的生活情趣。禅宗在传承教义时提倡“以心传心,兼不立文字”。故禅者在谈禅论道时或拈花示众、或羚羊挂角,起谛听者在清静本心中寻觅真意。
禅宗追求的是自我精神的解脱,通过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达到“梵我合一”、心物交融的境界。深得禅宗之妙的苏轼有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与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可见,禅宗的思维方式已深入到文人的创作境界。在这种空心澄虑、心物交融之际,心海中万象奔腾、联想万千,所有的象外之意、景外之致尽悉陈列于前。于是,中唐以后尤其是宋代的中国艺术,重内在情感的表现而不重物象的再现,重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交融互滲,即重意境的表现。于是,就有了宋代文人写意园的产生和兴盛。这是继魏晋南北朝之后,造园风格产生了又一大转变——注重完整“意境”的营造。
结语
穿越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园林仍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蜚声海内外。中国园林文化为什么能具有如此强大的活力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园林文化始终贯穿了和合文化的精神,对其他的思想学说始终采取了融合与吸收的包容性态度。所以,中国园林才能以道家思想为底蕴,综合体现儒家礼制、禅宗意境,以最为理想的独特的结构存在形式——自然山水园,永立于世界艺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