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种苗工作是林业绿化事业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城市森林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证。“十五”期间,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林业绿化步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既为林木种苗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也对林木种苗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市种苗工作部门在国家林业局和种苗总站的领导和关心下,以全面提高种苗质量为中心,紧紧围绕城市森林建设总体目标,积极发挥“引导、规范、监管、服务”职能,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工作,为绿化林业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十五”期间,上海市林木种苗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一、种苗产业发展迅速,种苗生产和供应实现三个转变。从2000年开始,上海绿化林业建设进入以数量增长为特征的跨越式发展阶段,林地绿地成倍扩大,林木种苗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种苗产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上海的苗木生产原本基础薄弱,规模较小,林业绿化施工单位大都从浙江、江苏、安徽,甚至远到湖南、湖北等地去采购苗木,其数量已占到该市绿化、林业用苗总量80%左右。在满足建设需要的同时,带来了适生性差、成活率低、病虫害侵入等问题。为提高上海绿化苗木自给率,克服不利影响,该市林木种苗管理部门积极引导,鼓励公司、集体、个人发展苗木生产。从2001年开始,上海市苗木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底全市苗木基地面积仅5.16万亩,至2004年底,全市苗圃总面积已达28.2万亩。在育苗面积增加的同时,育苗品种也呈现出多品种、多规格、多色调的发展趋势。育苗树种(品种)已达300余种。其中乔木树种230多种;灌木树种100多种;竹子10种。改变了原有单一树种造林的局面,丰富了城市景观。纵观五年的发展历程,上海的种苗生产和供应经历了由外供为主向内外供相结合,从品种单一向品种多样化,从追求数量到讲究质量的三个转变。
二、技术服务平台和工作抓手逐步形成,种苗技术得到提升。为指导面上生产,丰富造林绿化树种,满足不同功能需要,上海市积极开展外来树种的引进、筛选和繁育工作以及新优品种的开发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建设市级千亩苗木基地,开展示范推广。从2000年起,在全市分别建立了7个市级千亩苗木基地和1个市级种苗示范基地,有力地推动了该市种苗生产向品种区域化、供应基地化、质量标准化方向发展。二是建设林木种质资源基地,收集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丰富造林树种,并大力开展彩色树种引种、试验和筛选工作,现建设规模1000亩,引进新优品种563个,其中:国外引种近100个,国内引种322个,引进竹类78个,目前已筛选出强势品种50多个。三是开发、推广林木良种,服务林业绿化建设。以东方杉为代表的林木良种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东方杉为半常绿的高大乔木,具有相对速生、抗风、耐盐碱、耐水湿和景观效果好等特性,是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优质绿化造林树种。2001年起,上海市林业总站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东方杉的基础研究工作和开发、应用研究,初步掌握了东方杉的繁育技术,扦插成活率从百分之十几上升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组培技术也于今年获得突破,为东方杉这一优良树种在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推广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四是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指导种苗生产。过去几年,针对上海林业绿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开展了乡土树种、苗木冻害、苗木繁育技术等项工作研究,用于指导上海的种苗生产和林业绿化建设;开设林业技术网和农科热线,对种苗生产中的品种、栽培进行技术指导,开展咨询服务;对种苗引进和运用中碰到的技术难题实施科技攻关,并及时把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加以转化推广。
三、事业职能不断拓展,信息服务和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完善。上海的城市森林建设,不仅需要能改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好的苗木,同时也需要果树、用材、药用等经济型等苗木树种。为保障优质种苗生产供应,为上海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数量充足、品种对路、质量优良的林木种苗,上海市林木种苗管理部门加强了林木种苗引种、生产、技术、流通等全过程信息服务。一是加强信息引导,根据造林绿化规划,提前发布所需苗木品种,避免盲目生产造成损失;二是举办苗木交易会,为农民和社会提供林木种苗交易场所,2002年成功举办上海首届苗木信息发布暨新品展示交易会;三是开展区域性种苗工作交流,建立省际合作机制,去年组织召开南方片省市种苗站长会议。四是加快本市苗木转化,组织供需见面。今年初承办了上海市苗木产销见面会,体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四、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规范2002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上海市认真做好了以下工作:一是根据《种子法》有关规定,结合上海实际,制订出台了《上海市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及办证程序;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宣传作用,多渠道开展《种子法》宣传活动,使广大苗木生产经营者都了解《种子法》,熟悉两证制度;三是开展两证实施和种子检验员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四是网上公开办事制度,开展便民服务。截止2004年,全市共办理“两证”2182份,其中《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1117份;《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1065份。
主要的经验和做法有:
一、健全种苗机构和队伍,是搞好种苗工作的基础。为保证全市林木种苗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市区各级林木种苗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上海林木种苗发展的实际情况,力争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通过努力,原上海市林业站更名为上海市林业总站,增加编制15个,设立林木种苗科和项目管理科。各区县也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抽调多名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转岗培训充实到林业种苗管理队伍中。据统计,2001年全市郊区林业系统共有职工150名,其中中专以上77名,占51.3%,专业技术人员85名,占56.7%;到2004年,全市郊区林业系统共有职工196名,其中中专以上158名,占80%,专业技术人员139名,占71%。有了队伍保障,种苗技术推广、行业管理、行政执法、信息服务等各项工作得以有序推进,适应了林业绿化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二、搭建技术平台,是种苗技术推广的重要抓手。上海的城市森林建设要求苗木规格大、品种多,这就决定了苗木生产应该具有较大的提前量。苗木生产主要靠市场运作,但作为技术推广和行业管理部门要主动开展市场引导,公布城市森林规划方案,发布未来若干年内苗木需求信息。外来品种的不断增加和新品种的涌现也需要技术部门及时进行引种栽培技术的指导。过去的几年里,上海市认真做好示范基地建设,引进国内外新优品种进行试种观察,尽早掌握各种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实施面上生产技术指导。基地建设也为开展种苗技术攻关、引领城市生态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该市通过建立林业技术网,举办苗木交易会、苗木供需见面会,组织召开南方片种苗站长会议,加强了技术和信息的服务工作,受到社会欢迎。
三、实行重点工程苗木政府采购,是解决苗木出路的有效途径。从2001年开始,上海市苗木产业迅速发展,但同样的苗木本地的生产成本高,很多施工企业为降低成本,纷纷去外省采购苗木。为解决本地苗木、尤其是农民培育苗木的出路,2001年,该市开展了苗木政府采购试点。今年该市闵行区对林业重点工程苗木实行政府采购。对全区凡市级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区财政配套的资金,即2000元/亩补贴,必须采购本区苗木,其中50%的资金须采购农民的苗木。在春季造林前,由区林业站将符合要求的苗圃纳入采购范围,并建立苗木信息库,供施工单位选择。在春季召开苗木现场采购会,施工单位、符合要求的苗圃在采购会上通过信息交流,当场签订采购协议。此举解决了本地苗、尤其是农民苗木的销路,受到了农民的一致好评,也为今后该市苗木的转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来 源: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