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国家队”——国有林场无疑是骨干。全国4855个国有林场,构筑起了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的基本骨架,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占全国的23%和17%。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和集中连片的国有荒山荒地上,国家成立了国有林场,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60多年过去,经营面积占国土面积8%的国有林场,已成为我国生态功能最完善、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虽然坐拥丰富的森林资源,但目前国有林场的日子整体上并不好过:贫困林场占比高达72%,2011年职工收入只有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水平的1/3。
守着“金山”,为何却过着穷日子?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杨超总站长分析,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原则,历史欠账十分严重。特别是世纪之交,我国林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采取了禁伐限伐政策。这让很多以“木头经济”为支柱产业的国有林场迎来“当头一棒”。同时,市场经济大浪淘沙,受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自然条件所限,不少国有林场的非林资产不但没有带来应有的回报,反而成为负担。
外部发展环境剧变,但国有林场的定位并未随之调整。国家对国有林场的生态需求更加突出,但大多数国有林场却仍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各级政府都没有明确的资金、政策支持,致使国有林场处境非常尴尬:既不能像企业一样自主经营,也不能与其他公益事业单位一样得到公共财政支持。
内外交困之下,不改革明显没有出路。浙江、江西等省开始先行先试。党的十八大做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为国有林场涅槃重生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了七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试点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省花协11月12日资讯: